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达转型启示录:文化先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信息经济时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原有商业模式、经营理念与现实需求间开始出现明显脱节,“转型”成为企业界热议的关键词。

  企业家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转型过程中的诸多要点?近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2013年绿公司年会上,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接受商报记者现场采访,分享了万达过去25年的转型经验。

  建设企业文化是必经之路

  以商业地产起家的房地产龙头企业万达集团,正在努力摆脱人们对万达的传统印象。在王健林的规划中,10年后,万达集团旗下的旅游、文化和商业板块营收所占比重,将超过整个集团营收的50%。

  “这是万达未来转型的方向,同样也是转型带来的结果。”王健林在绿公司年会现场表示。

  据王健林介绍,过去25年,万达之所以能从一家单纯的商业地产开发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旅游、文化产业、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公司,主要归功于万达过去25年曾经历的4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在1993年,彼时,王健林刚刚带着万达团队从老本营大连转战广东,通过这次转型,万达实现了从一个区域公司向全国公司的转变。

  第二次转型是在2000年,通过转型,万达从一家单纯的房地产公司,开始转向其他领域和产业。

  第三次转型是在2008年,万达开始着力于集团在物流行业的发展,而通过转型,万达也开始形成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和未来发展战略。

  第四次转型则是从万达2010年的年会开始,当时万达的转型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国际化,将万达在未来发展成为一家国际型的综合性公司铺路,这一阶段的转型到什么时候才算成功,目前尚且难说。

  "转型"这两个字几乎伴随着万达过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而通过这连续四次的转型,万达得以从一家单纯的区域性地产公司,发展成如今集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王健林在年会现场告诉商报记者。

  在他看来,如今的很多企业都面临转型困惑,“以万达过去的转型经验来看,文化转型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同样也是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没有文化是不可能发展的,万达前两次转型都不算是最重要的,但从第三次转型开始,走的每一步都是关键。”王健林坦言。

  但王健林表示,文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同样也是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业务上的转型,只要人才方面能保证,有相应的资源,这些都很容易实现,但文化上的转型牵扯到企业文化的建设或重塑、企业精神和战略上的调整,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他说。

  为了能在文化上顺利完成转型,万达在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人才建设,“只有保证人才的专业性,由高素质的员工共同参与文化的建设和塑造,才能保证文化在发展和调整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被认同程度。”

  革新并不意味着抛弃

  除了要认清文化转型的重要性之外,在王健林看来,尽管转型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革新,但当下很多企业家却将革新这样一种转型过程中的手段,片面地理解成抛弃一切,这样的想法比较危险。

  “事实上,就万达过去的转型而言,无论是做电影、娱乐公园,还是做主题乐园、工厂,都是在围绕一个主业去做。”王健林表示,尽管任何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充斥着调整,但这样的变革往往需要建立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之上,完全的抛弃意味着将之前的努力结果付诸一炬,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成本。

  因此,在他看来,当一家企业在觉醒转型之时,你可以将之前的产品、计划等束之高阁,但最好不要彻底抛弃。“有句话叫"术业有专攻",一家公司的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涉足所有行业,就好比万达,我们目前主要涉及的产业有三个,地产、酒店和旅游,所以在接下来看得见的10年内,我们任何的转型和升级都会坚持在这三个领域范围内。”他说。

  “就以公司人才架构上的转型为例,我之前曾讲过一句话,所有成功都是人的成功;所有失败的行为,都是人的失败造成的。万达的转型尤其强调人才建设,但这样的人才建设,并不意味着大刀阔斧地裁员或换血,而是通过岗位、薪酬等方面的调整,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推动转型。”他表示。

  他就此举例:如今的万达管理团队,在跟人才签约之时就会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约定一个机制。比如只要是管理者所在团队创造的利益,会拿出10%奖励给管理者,而针对以前的管理团队,我们也同样会制定相应的加薪机制,把他们都放在一个同样的竞争平台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稳定、高效,且与企业文化和精神高度契合的固定管理团队,到那时,就可以算是完成了公司管理人才架构上的转型。

  不要拘泥于商业模式

  “在很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都习惯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老喜欢去探求企业有没有标准的商业模式,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和做法。”王健林直言不讳。

  在他看来,首先,每家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根据企业的产品、长期的管理逐渐形成的一种运营模式,并没有任何一种标准的模式可以同时适用于很多家企业;其次,即便是一家企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商业模式,但这种模式随时都可能根据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或面临新的情况而发生改变。“世上本就没有标准的商业模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寻找标准的商业模式上,在我看来是非常愚蠢的。”他说。

  在王健林看来,无论是万达在转型过程中尝试多元化、专业化,还是半专业化、国际化,任何的探索和举措,只要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和运作,对于万达而言,就都是最好的商业模式。“无所谓非得要多元化、国际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企业发展状况决定的,不是商业模式决定的。”他现场告诉商报记者。

  “万达过去经历的四次转型,以及未来可能会开启的转型,都是根据万达当下所处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转型的目标和转型后的商业模式,也都是万达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出来的,而非简单地去复制一些大公司的模式。”他表示。

  纵深

  转型最重要是未雨绸缪

  “无论是从万达的身上,还是从联想等中国当下很多做得比较好的民营企业身上,我们在他们的转型过程中都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转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市场潜在的一些变化,从而早早就开始为转型铺路,未雨绸缪对于企业转型非常关键。”重庆大学管理学教授彭小兵昨日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为缺乏未雨绸缪的洞察力最终痛失转型机遇、遭遇挫折的案例不胜枚举。”他表示,比如诺基亚、夏普等一些以前的巨无霸企业,就是因为没有敏锐察觉到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转型升级,才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后来者居上,从辉煌的巅峰跌落。

  其次,在彭小兵看来,企业的转型还需要企业家保持追求卓越的愿景,要有主动去求新求变的欲望。“现在有一些企业家从创业最初就抱着小富即安的想法,想着只要自己衣食无忧就够了,往往在企业面对转型好时机时,因为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而安于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的转型之路。”他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5-23 22: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