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想轻松生活 ,可生活不想让他们轻松。他们是有着时代痕迹的一代人,从出生到成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化格局。如今,安身立命的房子却成了他们最大的奢侈品。
 
  忧伤的房子
  青春与80后,渐渐分离,愈行愈远。可80后与房子,却愈加亲近。 
  
80后因房上演的变形记:为赚快钱绑架同事孩子 
漫画/王伟宾   有人将房子和令人遐想的恋爱相提并论:“有些房子跟姑娘一样,你回头看时就会发现,当时没有下手是错误的。”这是多么遗憾的故事,又是多么残酷的青春。
 
   人物:80后女孩江勤勤
 
   入选理由:为还房贷,她选择发财“捷径”,走上绑架勒索之路。这是一出青春变形记,变形源自那房子的压力。
 
   对于大多数80后来说,房子是他们的住所,又可能是挑在肩上的重担。
 
   河南沁阳人江勤勤被这副重担压垮。2008年底,她和男友购置了一套婚房。结果,沉重的房贷让她走上绑架勒索的道路。   这是一个80后因房子而上演的一出时代变形记。 
  
80后因房上演的变形记:为赚快钱绑架同事孩子 
     房价上涨
 
   毕业一年多买房
 
   一套总价30余万元的房子,首付10万元,剩余的15年还清,月供1200元
 
   如果不是那个邪恶念头和疯狂举动,80后女孩江勤勤如今应该正在自家房子里过着平淡的生活。
 
   但假设再也换不来这个女孩的青春了。2009年12月27日,沁阳市人民法院以绑架罪依法判处她有期徒刑八年。
 
   她的绑架罪,与房子有关。
 
   2007年,出身农村的江勤勤大学毕业,从郑州回到老家沁阳工作。
 
   那几年,中国各地房价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大疯涨,一天一个价。经济不发达的小县城沁阳市,房价也在噌噌地上涨。
 
   江勤勤心慌了,决定在沁阳市区一小区购房。
 
   2008年10月,毕业工作一年多,她和男友出资购买了一套总价30余万元的房子,首付10万元,剩余银行按揭,15年还清,月供1200元。
 
   刚工作没存到钱,房子的首付是江勤勤和男友两人的家里凑出来的。父辈们向他们交底,两个家家底都掏空了,还房贷只能靠他们自己。
 
   陷入困境,青春年华沦为房奴
 
   她咬牙花210元买了件风衣,事后惩罚自己吃了很长一段时间方便面
 
   多了房子,江勤勤的生活中却失去了许多,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
 
   她和男友在工厂上班,工作时间短,工资都是10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房子的月供让两人生活得更难了,常常入不敷出。
 
   房子是期房,暂时不能住进去。租住的房子,要交租金,吃喝水电电话费……不敢算。
 
   她的生活严重变形。正值青春年华,她和男友却终日愁眉苦脸,不敢出去吃喝玩乐。
 
   有一次她咬牙花210元,给自己买了件相中已久的风衣,事后心疼难过,惩罚自己吃了很长一段时间方便面。
 
   为了手头有点零花钱,她盯上了工厂院子里的废铜烂铁,趁没人注意将废品带出去卖掉。2009年3月,江勤勤带着废铜离开单位时,被人发现。她丢掉了工作。
 
   一句玩笑,她真去绑架勒索
 
   每天走在街上,她都会观察谁值得绑架,一番比较后,她将目标确定在了前同事女儿身上
 
   没有了工作对江勤勤是沉重的打击。她不敢对家人说,也没法向家人伸手要钱,“生活压抑,梦里都想着怎么挣钱快”。
 
   一天,朋友找她玩,开玩笑说:“想来钱快,只有抢银行或绑架有钱人了。”这个玩笑,竟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恶魔的种子。
 
   每日在街上行走,她不由自主地留意人群,看谁值得绑架。一番比较,她将目标确定在了前同事女儿身上。前同事是个有钱人。
 
   2009年7月3日,她和朋友将女孩约出来,趁其不备,掏出洒有迷药的手帕捂住女孩的嘴,待其昏迷,装进编织袋,用摩托车驮着离开。夜里11点,她将女孩关进一处无人的房屋,捆绑好,独自一人回到租住的房屋。然后,她给女孩父亲发了短信,警告他不许报警,拿100万元消灾,否则撕票。
 
   得到对方承诺,她关掉了手机 。第二天早上7点多,当她准备起床时,警察出现在了她面前。
  80后住房调查
 
   点评
 
   宁可当房奴,也要买房子。土地价值实际上是城市居民创造的,可土地增值却让开发商受了益。普通人想拿到土地红利只有一个渠道,就是买房。
 
   凡是在中国不买房子的家庭,都吃了亏:对土地红利作了贡献,却没有享受到红利,随之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北京大学房地产发展研究基金中心副主任杜猛
 
   超八成80后买房靠父母
 
   可怜父母心:为让女儿毕业有房住,花光毕生积蓄
 
   80后姑娘:啃老不可耻,可耻的是高房价专家:买房要趁早 
  
80后因房上演的变形记:为赚快钱绑架同事孩子  
人物:王璐,24岁   入选理由:1989年出生的王璐,有一套自己的三居室,没有房贷,这让不少80后羡慕嫉妒恨。
 
   她爸妈把毕生积蓄拿出来换得她的居住之地,甚至还为此把老家一个宅基地卖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恨中国高房价。
 
   王璐有些不走运。当她去年毕业来到郑州工作时,郑州的房价已大多在7000元/平方米以上,远超她的购买能力。
 
   她又是幸运的。在她到郑州敲定工作后,她的父母出资,全款购置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这让她未来生活无忧。
 
   “我特别感激我的爸妈,让我一参加工作就有自己的房子。”她说,“我是在啃老,但啃老不可耻,可耻的是房价早已超出了正常范围。”
 
   没有委屈的青春
 
   “爸妈说,指望我自己在郑州买房,不知到猴年马月了”
 
   1989年出生的王璐,求学四川。
 
   可家在平顶山的爸妈,就她这一个宝贝女儿,希望她毕业后能回河南工作,离家人近些。
 
   这对夫妻还有另一个想法,他们想为女儿在郑州买套房子。
 
   他们生活在平顶山的一个小县城,工资都不高,但他们省吃俭用,把毕生积蓄全留给了女儿。
 
   这些钱,本是这对工薪阶层夫妻后半生生活的保障,他们却将钱拿出来给王璐买房。
 
   “爸妈说指望我自己在郑州买房,不知到猴年马月了,他们看不得我在出租屋间搬来搬去的样子。”王璐说。
 
   看房1
 
   2010年12月第一次到郑州看房
 
   房价:9000元/平方米
 
   心情:吃惊
 
   爸妈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对郑州并不陌生。可当他们抱着买房的想法踏上这片土地时,发现郑州和以前来时的感觉不一样。
 
   彼时,大郑州正在建设,高铁即将通车。朋友的话令他们动心,他们先看了农业东路上的一个楼盘。售楼小姐介绍,房价每平方米8000多元。
 
   他们吓了一跳。
 
   他们又来到东区的另一个成熟小区,虽然是二手房,但房子没住过人,户型合理,视野开阔,小高层,有电梯。
 
   相中户型后开始谈房价。中介说,房价每平方米9000元,房东不会再便宜。以此房价加上各种费用,总房款110多万元,比看过的新房还贵。
 
   他们决定等等再说。
 
   看房2
 
   2011年2月第二次到郑州看房
 
   房价:坚挺
 
   心情:灰暗
 
   那年春节前后,王璐的爸妈又去了两趟郑州,但满意于户型,止步于房价。
 
   看房让他们的心情变得灰暗,本以为一辈子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省下的钱给女儿买套房子问题不大,没料到郑州一套面积不太大的房子就能耗去他们毕生积蓄。
 
   王璐爸妈发现,房价真的像中介说的那样,只涨不降。看过的几套房子,几个月后再去问,不是涨了好几万,就是卖出去了。
 
   从这年年初到年尾,王璐爸妈停止了看房,期盼众多专家的房价冰点到来。王璐说,爸妈却失望了,过了2012年春节,房价又出现明显上蹿势头。
 
   心怀感恩的人生
 
   “凭我的工资,不吃不喝,得二三十年才能买到这套房子”
 
   2012年5月,王璐就要毕业了。王璐爸妈觉得不能再耗下去,一年多等待,换来的是郑州新房均价每平方米破7000元。
 
   再次相中中介介绍的航海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一套90平方米的二手房后,他们出手了,所有费用加起来70万元。
 
   “我爸妈把家底掏空后,又把老家的一个宅基地卖掉,才凑够这笔钱。”王璐说,“爸妈不赞成贷款买房,认为贷款没出息,他们一辈子要强惯了。”
 
   房子本就装修好了,来郑州工作的王璐,直接住进爸妈赠送的房子。
 
   80后的她买些花草,看其花开花落,说,凭我的工资,不吃不喝,得二三十年才能买到这套房子。
 
   “感谢爸妈。”
 
   点评
 
   买房要趁早。买不起房的年轻人要么租房住,要么赶紧啃老,让父母一起凑齐首付,买套房子,不然越往后越买不起。   适当 “啃老”是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可以先从父母或家人这里寻求帮助,求得父母的支援,并约定今后逐步把钱还给父母,待条件好了,还应该赡养父母。而不是直接伸手向父母要钱,把父母的财产 “吸干”。
 
   ——清华大学教授曾宪斌
 
   逃离北上广此非我天堂
 
   一个是出身寒门外乡人一个是皇城根下北京妞他们都选择“出逃”
 
   只不过,一个是为了父母家庭,一个是向往自由生活 
  
80后因房上演的变形记:为赚快钱绑架同事孩子    “北京城市很大,却找不到我心灵的家。”这是几个月前回到郑州工作的王辉的话。有的80后更决绝,网友iko和老公搬离北京,安顿在大理,过起青山绿水共为邻的“农家”生活。
 
   这是一个个无处安放的青春故事,故事背景发生在户籍制度、房价畸形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人物·王辉
 
   诗传
 
   中原有才俊,唤作王辉;学成于京师,职在国企。
 
   奋争于高楼,寄居一隅;一力购房产,不知何年。
 
   此似无根萍,浮在水面;泱泱大都城,无他空间。
 
   痛定复思痛,京城难留;拥堵加雾霾,何言幸福。
 
   阳春四月时,勇归郑州;过往皆归零,三十再立。
 
   入选理由
 
   古人讲,三十而立。对王辉来说,30岁一切归零。因为,变态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催生了他流浪的步伐,使得他从待了五六年的北京回到了河南。
 
   其实,这正是当下80后的生存现象,他们不再心向远方,而是回归故乡。逃离北上广,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走吧,既然不能留,那就让80后的我们背起行囊,走向远方,走向故乡。
 
   北京,北京!
 
   “北京”这个词,似乎具有一定的魔力。“北京一年增加的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曾说。
 
   1983年出生的河南人王辉,2008年到北京读研,他成了这里常住人口中的一员。
 
   毕业时,他与北京一家国企下属的知名文化公司签约。依人才引进政策,他拿到了北京户籍。他和一朋友在北京西三环合租房子,每人1800元房租。
 
   80后网友iko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她自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那里有她的父母和哥嫂。她有工作,家里没有房贷车贷压力。
 
   “我从小就在北京,喜欢北京的一切。虽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哪里没有呢?”她说。也许,这就是外省人和“土著人”对北京的感受区别。
 
   离去,离去!
 
   一个外乡人,一个“土著人”,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离开这里,只不过一个为了家中的父母,一个为了自由的空气。
 
   王辉和iko在北京的生活毫无交集,一个奔波在紧张生活中,一个晃荡在悠闲庭院中。今年年初,两人不约而同地做出离开北京的决定。
 
   王辉说,他唯一的姐姐早早出嫁,居住在农村中的父母身边无人。有一年,父亲亲口给他交代家里储蓄卡存放的地方及其他事情。“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听着心里很难过。”
 
   最终促使王辉下定决心的,还有北京的房价。他租住地附近房价为每平方米4.5万元左右。“靠我个人力量,目前根本买不起房。”他说,他的工资一个月一万多元,如今才存了10多万元,距离房子首付遥遥无期。认识到未来困境后,今年4月,王辉与郑州一事业单位签约,回到了河南。
 
   北京的生活同样让iko心生离意。去年9月,她突然想,何不趁人身自由时,去做那些一直想做又没时间做的事!她老公也赞同。“我们只想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隐居起来,去讨一个清静的日子、一口新鲜的空气、一壶雪水泡的香茶、一顿天然食材做的饭。”大理成了最好目的地。2013年2月19日,他们经郑州去了大理,拉开未来几年生活的序幕。
 
   生活,生活!
 
   同样离开北京,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因为,一个出身寒门的外乡小伙,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姑娘,他们所背负的,太不一样了。
 
   繁华之地,众人皆趋。王辉彻底告别了北京,iko几年内离开了北京。
 
   王辉说,在北京打拼和回到老家,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回来不是我事业心不强,是我更看重老家的亲人。
 
   iko说:“我们俩,不远三千里,翻山越岭,不是去做大事,不是去挣大钱。我们的2013年,不要繁花似锦,只要健康、简单、快乐。”
 
   出发前一天,当这个皇城根下长大的女孩通过视频看到大理阳光灿烂,而北京那两天大雾弥漫,PM2.5数值爆表!她曾怀疑这是否在同一个星球。
 
   郑州的生活,王辉早已适应。和同事们熟悉之后他才知道,他的新同事中,好几个都是从北上广回来的,有些人在那边有了房子车子和孩子,但都义无反顾,回到郑州。
 
   “大城市的生活,除了人多,未必幸福。”他解释。
 
   自己,自己!
 
   成为自己的自己,这或许是80后对于这个压抑的社会最无奈而悲愤的抗争。他们会成功吗?
 
   如今的iko在大理过着买菜做饭遛狗看书写作的生活,每天过得忙碌、充实又开心。闲暇之时,这位80后女孩会把和老公的生活情景写成微博,及时发布,吸引众多粉丝围观。
 
   她写道,对于人生,有勇气改变,就要有勇气面对!比如离职,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却得到了自由的人生。他只是选择了他想要过的生活,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而王辉认为自己肩负的更多的是责任。
 
   “人生有好多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他说,“我现在做的正是我认为应该去做的。”今年的王辉30岁。俗话说三十而立。
 
   他称:“在我30岁这年,我把一切归零,把北京经历抹去,在河南重新开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为自己的自己最重要,而不是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
 
   这与iko的想法异曲同工。也许,这正是80后的最大特点,他们逃离北上广,他们已成熟。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
 
   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
 
   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明显,但城市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
 
   如果大城市不适合自己,就回二线城市或家乡,这和找对象一样,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