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假期与国庆长假中,数量众多的市民出外旅游,买回来了价格不菲的各类珠宝,但其中的造假案例数量众多,除了红蓝宝石,价格相对便宜的“半宝石”碧玺、绿松石、海蓝宝石与琥珀、蜜蜡,也是造假案例的“重灾区”。尤其是琥珀,价格连年攀升,吸引了造假者的注意力,传统鉴别方法已经难以准确辨真伪。业内人士提醒市民旅游购物时要谨慎。 中秋假期与国庆长假中,数量众多的市民出外旅游,买回来了价格不菲的各类珠宝,但其中的造假案例数量众多,除了红蓝宝石,价格相对便宜的“半宝石”碧玺、绿松石、海蓝宝石与琥珀、蜜蜡,也是造假案例的“重灾区”。尤其是琥珀,价格连年攀升,吸引了造假者的注意力,传统鉴别方法已经难以准确辨真伪。业内人士提醒市民旅游购物时要谨慎。 琥珀成造假“重灾区”
日前有媒体曝出,市民张女士在国庆后首个工作日拿着几件首饰去广州地质科研所珠宝检测站检验,其中一件价格1000多元、体积不大的琥珀首饰,被告知是“再造”产品,是不值钱的碎琥珀与胶水重新压制后的合成体。令张女士诧异的是:当时商家还用针尖加热后戳过首饰的背面,确实有淡淡松香味,按照以往经验,这该是真琥珀呀?
如张女士一样,假期旅游期间,很多广东游客买回了琥珀首饰,但从广州东风东路几家大型检测机构的近期报告来看,送检产品中两三成均为“问题”琥珀。 传统鉴别方法难以辨真伪
过往,主要是树脂合成造假,消费者只要用绣花针加热靠近首饰,一般能辨别真伪(有松香味者为真品);但今年以来,“压制再造”加工成为了琥珀造假的主要方式。“再造”的原材料是琥珀,但却用价格低廉的“碎珀”,再加入一定量的胶体,混合后高温压制,制造出体积较大、色彩较均匀的“再造”琥珀,卖出与天然琥珀相同的价格。而根据国家珠宝标准,类似“高温压制”珠宝必须进行标注,不属于天然琥珀;而在收藏业内,只有天然未经加工的珠宝才有收藏价值。 琥珀价格暴增3倍 致造假猖獗
为什么琥珀造假如此猖獗?天然琥珀升价是主要原因。从2011年开始,由于北欧矿产量减少,天然琥珀价格飞涨,两年半时间里,价格翻了2~3倍,仅对广州零售市场来说,5cm×7cm×2cm体积的天然琥珀首饰,3年前价格只有3000~4000元,而今价格在10000元上下。
如此迅猛的升价速度自然吸引了造假者的目光。碎琥珀每公斤的价格一般在2000~5000元之间;每公斤产品被重新压制后,可以加工成至少200件体积为5cm×5cm×2cm的琥珀吊坠,每件天然产品的市场批发价格都在1800元以上,而“再造”琥珀如果按照天然琥珀来卖,能卖出高于50倍成本的高价,这说的还是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价格一般是批发市场的3倍,则扩大成了150倍。 如何鉴别“再造”品
再造琥珀也就是俗称的压制琥珀,部分再造琥珀在压制过程中,没有添加外来物质,利用放大镜,宝石显微镜、紫外荧光灯等常规仪器检测即可。如果在压制过程中添加了如松香等一些黏合剂,芳香剂等外来物质。这种琥珀用常规的宝石鉴定仪器就很难鉴别,需要借助红外光谱仪将其与天然琥珀区分开。
下面就介绍一下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压制琥珀如何鉴定:
1.由于不同碎块之间的性质可能不同,块体之间仍保留压制之前的独立性,这样形成肉皮 冻状的块体。块体之间由于物理性质上的不一致性,在琥珀的表面上有时也能显示出来光泽,硬度等的不一致性。
2.颜色上的不一致性
压制琥珀内部可见颗粒间残留红丝状表面氧化层,糖浆状搅动构造。这种特征的黄褐色“血丝”状结构;沿“血丝”分布的炸裂纹;未熔融颗粒及接触面边界;具粒状结构,表面可见凹凸不平的颗粒边界。
3.压制琥珀的其他物理性质
折射率,密度等与天然琥珀相差不大,或者说很难区分。但紫外荧光还有具有差异,由于压制琥珀是不同块体之间压制而成的,因此压制琥珀在紫外荧光灯有时呈斑状,斑块状。
4.放大观察
放大镜下或者显微镜下有时可见不同块体间的可见气泡,有时呈扁平拉长状定向排列,偶见昆虫残片。
5.可溶于乙醚
这个特征非常重要。因为琥珀和热处理琥珀均不溶于乙醚。压制或者再造琥珀过程中如果有外来的芳香烃类物质以及粘合剂等的加入,鉴别起来就更加麻烦,就需要借助红外光谱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