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4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微公益”时代来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4: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微公益”时代来临 - 万达广场社区 - 6368635977928745324.jpg
  微博公益接力,让贵州女大学生杨艾菁实现了用一对200元的戒指为贵州山区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上海某神秘网友愿出资30万元帮助建楼。现在,这所名为“梦想小学”的教学楼,已经在贵州纳雍县昆寨乡夹岩村开工。图为杨艾菁展示规划图。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微公益”自下而上发力

  8月7日晚,台风“海葵”登陆宁波,私家车主通过微博自发组成“爱心车队”接送滞留上班族,一辆辆打着“双闪”的车辆顶着狂风暴雨,往来于车站、超市等人流密集区,免费送人回家,直至午夜。网友这次在微博上争相发起的“台风公益”,如“驾车捎带陌生人”、“招待无法回家者”、“拒绝外卖”……是今年来逐渐兴起的“微公益”的缩影。

  在传统的公益行动中,通常以社会名流和慈善机构为主体,普通人只是围观者。而2011年以来,“微公益”这种自下而上的公益慈善模式,越来越多,“免费午餐”、“大爱清尘”、“衣加衣”、“给孩子加个菜”等充满温情的公益活动,显示出“微公益”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内发挥影响力。

  截至8月10日10时整,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公益共有249561个微博账户参与,公益项目合计541起,正在进行173起,已结束352起,待核实16起;其中支教助学项目241起,医疗救助项目135起,儿童成长项目74起,三者相加占到新浪微公益事业的八成以上。

  网络媒体促成“微公益”

  有舆论认为,这是一个“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随时都能在网络上发起一场公益救援。“微公益”的“微”恰恰表现了参与的平民性、简单性。与传统公益相比,微公益更体现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这种点滴之善,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

  “微公益就是社会底层自我启动的新文明运动,它并不是干巴巴的财富的再分配,而是一种湿润润的人性之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利用新媒体,中国人将自己的点滴关怀融入了社会整体之中。基于网络平台发展起来的“微公益”,将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历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认为,网络的方便、快捷让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表达对他人的关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公民的善心。在新媒体的条件下,普通人帮助他人的意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微公益”还需建规范机制

  201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指出,“微公益”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微公益”公开募捐资格引来不少质疑。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公募资格只局限于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缺乏合法性,因此募捐行为尚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

  “此外,目前的微公益多是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和网民热情,更多是依靠个人和志愿者的单打独斗,不容易长期延续,很容易因为个人原因影响整个活动的进程,甚至造成活动夭折。”王振耀指出,“微公益项目如果缺乏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运作,将难以持久。”

  专家指出,微公益的生命力,在于公开、透明、自发。政府应该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该贴已经同步到 RedFox的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6-9 10: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