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地铁这件事让呼市市民很兴奋。2012年12月27日,《北方周末报》以《呼和浩特轨道交通规划出炉》为题率先报道了此事,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又成了媒体的热点话题。
中国城市地铁版图再次扩容,呼和浩特市也加入地铁申建大军,这在地理空间上的立体革命,能够开创首府城市立体经济脉络。市民的兴奋来自于这5条地铁线路的开通,最先获益的要数沿线地上的拆迁,即专家此前提醒“修建地铁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拆迁费太贵”;但政府考虑的城市收益则是地铁沿线地上商圈,商业、商务、居住、娱乐设施等通过轨道交通聚集到一起,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刺激区域经济发展。
从中国最早建设的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到后来天津、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相继开通地铁,再到长春、杭州、哈尔滨等11个省会城市,以及东莞、宁波、无锡等二三线城市修建地铁正在紧张施工,这些城市都在做着地铁商圈长盛不衰梦。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地铁梦”。但是,呼和浩特市修建轨道交通还需慎重算好三笔账:一为交通账,能否解决交通拥堵;二为经济账,修建地铁的投入产出比;三为发展账,对拉动城市发展有何作用。
2012年11月8日,呼和浩特市市长秦义曾谈到提前做好对轨道交通的用地控制工作,“轨道交通建设是呼和浩特市未来城市发展必须要全面实施的重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适度超前规划。”
适度超前规划,论证需充分。建地铁存在前瞻性,但充分论证不仅要前瞻便利、快速、运载量大及拉动经济这些要素,更要前瞻经济风险。城市管理者,首先要避免投资风险,建地铁需要巨大投资,如果地方财政不宽裕很容易拖垮;其次要预防运营风险,国内地铁多亏本运营,全靠政府财政补贴。以北京地铁为例,所有线路加起来政府财政补贴达30亿元。勉强列入三线城市,呼和浩特市有无能力支付后续不断的地铁运营巨额亏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规定,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以上,城市总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300万人,轨道交通规划线的客流量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虽然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千亿元以上,但是城市总人口300万、城区总人口100多万这两个条件尚不具备。何止呼和浩特,目前国内获得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31个城市,竟然“大多并不具备发展轨道交通的条件”。
上述通知提出,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特大型城市优先支持城轨交通项目。而原则上,城轨交通项目的资本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对社会保障资金有较大缺口、欠发教师及公务员工资、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规模过大,与其筹资能力明显不适应的城市,城轨交通项目不予批准;对国产化率达不到70%的项目,也不予审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