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80|回复: 0

探寻“信”之线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5 17:49 |阅读模式
在我们确认了“信”作为入道根本的重要性之后,随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论中究竟如何解释信,又该如何将这些释义用于指导修学。正如之前所说,经论中对信做了详尽的阐释,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经论中将这些阐释寻找出来。但是如我们所知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如何在其中准确地将“信”的内涵提炼出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可以令我们事半功倍。之前我们以文字作为“信仰”的打开方式,而现在我们仍然一脉相续以文字为线索,进行探寻。

以文字为线索,通俗说来就是用“信”作为字根组词,“信”同时具有形容词性、动词性、名词性和副词性,根据不同的词性就可以分别组合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等等,再以这些短语作为线索进行查询。说到这里,让我联想起一项神技能“过目不忘”。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益州牧刘璋遣张松为使连曹至许都,杨修以曹操所作《孟德新书》示张松。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后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此语遭杨修驳斥,张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历史上类似张松这样过目不忘的大有人在,战国时期的苏秦就有“走马观碑”的典故。东汉思想家王充少时看书“一见即能诵忆”。唐代杭州刺史崔涓,赴任之初命每人以纸一幅,用大字写上自己的姓名,缚于襟上,他看过一遍后,几百书吏、差役便都能直呼其名。我国首届民间文学一等奖获得者,66岁的朱素甫·玛玛依,能背诵出柯尔克孜族长篇英雄史诗《玛纳斯》全部的25万行诗句。

回到佛法中,第一次三藏结集,是由阿难尊者诵出佛陀49年所说言教,并由在座的大阿罗汉印证之后完成文字记录。中国佛经传译的史料中也记载着,大多典籍的梵文都是由西域僧人“诵出”。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这一非凡的技能,那么就可以直接在脑海中搜寻三藏十二部,把这些与“信”相关的短语一一锁定。

很可惜,这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美好愿望,所以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查询工具”,或使用《佛学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或使用查询经藏的相关软件。这个方法虽看似简单,实际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地用此方法达到预期目标。因为查询得到的信息是相对杂乱的,我们可能得到一个名相的解释,但是难以准确判断它应该属于哪个次第,该从哪个角度认识理解,因此必须具备相当的教理基础才能完成对这些信息的归类和处理。

究其原因,佛法并不完全限于知识层面,我们都知道修行佛道所必经的过程有四,即:信、解、行、证。起信才能生解,生解指导行持,行持旨在证悟,这个过程又是在不停循环当中。简言之,就是佛法的修学之路必须要知识、体验相结合,或者说知识、体验相互促动,在经过了知识和体验的双验证之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如果仅仅依靠常识来判断,那很有可能我们起初是为了信而学,结果却产生了更多的疑惑甚至不信,反而延迟或阻断了前进的道路。

本文来源:释智慧法师 作者:释智慧法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3-29 23: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