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77|回复: 0

戒酒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1 16:55 |阅读模式
十几年来,母亲对我喝酒态度的变化一直不能了解,我们曾为了坚持喝酒争吵,也曾为了绝不喝酒赌气。直到现在,偶遇家人团聚,全家举杯畅饮薄酒助兴,于宴饮的热烈气氛中,母亲还常常会在一旁托着腮,兴味盎然地观察滴酒不愿沾的我。

她在窥探辛苦生养长大的女儿的内心世界。

上大学后学会了喝酒,一方面是青春叛逆期发作得晚,一方面视其为中文系的必修课程。这事传到保守的母亲耳中,如同犯了杀头罪,母亲受的是日据时代女子高中的教育,说得一口京都腔的典雅日语,我第一次穿裤管剪了流苏的牛仔裤回家,就遭到被没收的命运。当时,她激烈的指责喝酒违反女德,我挑衅地辩称这是男女平权的时代,还对她说,读中文系的人不喝酒写不出好文章。

其实,年少轻狂的我哪里真的爱酒呢?那苦涩呛辣的滋味远不如一客香草冰淇淋!撇去执意挑战重男轻女的思维不谈,就只是一种虚假的浪漫想像支撑着对酒的态度,感觉与酒相亲就维系了通往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脐带。

但是,人要从自制的迷梦中醒来可非易事,更何况有强而有力的集体文化在背后撑持。想想看: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所有爱喝酒的人,不必对人生有什么深刻的感发就有理由举杯。唐诗宋词元曲随意一翻,不论得意失意,不论欢喜忧伤,不论欢聚或伤别,都可以闻到酒味、见到酒影。不说李白把宝马毛裘典换美酒的豪情,连诗佛王维不得意时,都要下马饮酒呢!

就是这样的文化气氛让人不饮自醉,对酒的怀想被孕育成识田中活泼泼的种子。

大四时因为修了“中国思想史”的课程,对佛法开始产生好感,却迟迟不愿受三皈戒,就怕被什么森严的制度化宗教拘拿。受五戒的过程则又拖得更久一些,最主要的就是不愿持守酒戒,直到后来听说可以随分受,才高高兴兴对戒和尚问:“能持否?”,高声回以“能”。只是对于第五戒,却仍然轻轻在心中说“NO”。虽然平日里鲜少喝酒的机会,脑海里却老想着古代文人笔下“曲水流觞”的风雅,“红泥小火炉”的温情,“阳关劝酒”的苍凉。

有人说,受酒戒是避免酒后违犯他戒,是佛教徒最基础的戒条。我却不喜欢用防微杜渐的滑坡理论来看酒戒一事,说误喝一口酒将无可避免地趋于烂醉,终至失去理性,导致无法弥补的滔天大罪,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极端保守的道德恐吓。--几年来,就这般自以为是地抗拒持受不饮酒戒,沾沾自喜地以为拥有“酒不及乱”的心灵自由。

有一天,读《戒律学纲要》,看见书中写着:“饮酒一戒是最容易持的,但要永不犯饮酒戒,须到四果阿罗汉的圣位,才可办到”,赫然发现那深深把人拘束牵绊住的不是酒的滋味,而是深入骨髓的酒文化,并看清戒去杯中之酒不难,难在戒除酒文化薰习出的饮酒向往--以为它可以销愁解忧、可怡情养性。这颗由酒文化浇灌出的种子,刚强地躲在心灵暗处窥伺,随时等待萌芽的时机。

这才严肃地看出:守酒戒,真正的意义是正视内心里属于酒的诱引,是自我允诺长时间动用理性,积极面对酒文化滋长的内在习气,绝非只是消极地逃开酒杯而已。我开始意会到:不喝酒本身便具足修行的意义了;再加上“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虽曾是许多嗜酒者自我宽慰的借口,历来更是劝酒者推波助澜最好说词,如今也不再有太多知音了。诗仙独酌无相亲的时刻,还能豁达地邀明月、影子凑出热闹的三人,不能否认那样的情境至少充满世俗的美感;但在今日俗气的流行文化里,不管是现实世界的宴饮场合或当红歌曲中的煽情描述--喝酒的总要闹得一干人心浮力困,愁怨丛生,这样堕落的饮酒文化,哪还有风雅值得攀附呢?

至此,才终于甘心对酒戒说“YES”。

可不多久,却又陷入了对抗母亲劝酒养身的另一场争战。

当母亲解开礼教束缚,不再视喝酒为滔天罪行,并开始认同小饮有益身心时,我,却又已经滴酒不沾了。

我们母女正同时学习着一门功课--戒除生命中有关酒文化的钳制。

本文来源:郭惠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3-29 08: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