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4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戒律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终结你的选择困难症,让你不用动脑子就能得到最优选

选择是人世间最公平的事情,无论是谁,都会有选错的时候,但无论是谁,面对选择的时候也都不希望自己出错。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什么武功秘籍,让我们面历选择的时候,永远可以选出利益最大化的那个选项?

你别以为我在开玩笑,事实上,真的就有这么一套武功秘籍,能让你成为“选择之神”的幸运儿,永远做出最优选。

清规戒律。

你还真别不信,我刚出家的时候也不信,那会我总会问师父一个问题:既然佛陀是慈悲为怀的,那为什么还要设置那么多戒律让他的信仰者痛苦不堪?

师父总会别有深意的望着我说:以后你就懂了。

师父的话应验了,在我持守沙弥十戒整整十年后,我貌似终于懂得佛陀开设戒律的本怀——戒律就是慈悲的佛陀为了让他的“子孙”们永远做出最优选择而编纂的“武功秘籍”,只要依教奉行,每个人都可以告别做选择时的彷徨和犹豫,得到事实上的“最优选”。

因为戒律能让你在瞬间完成三思而后行

好的事情第一念想起来时总是很痛苦,但第二念时,你会认识到做它的必要性,第三念时,你会得到做它的动力。坏的事情则反之。

比如教练喊你去锻炼,但你的第一念是你不想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因为去那里太累,但是第二念的结果是你会开始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有快练出来了的八块腹肌。第三念结果是你和教练说你马上就到。

而当你想喝可口可乐时,第一念是味道很棒,扁桃体很爽,第二念是可能会导致牙痛。第三念是你会长胖,于是你让老板把可乐换成了矿泉水。

所以,当我们决定是否作或不做某事时,我们不要总是盯着第一层看,而是看第二和第三层是否对我们长远有利。这些来做人生选择时,会对我们更加有效。

但一般人哪里有这么长的脑回路呢?于是佛陀就为我们这些“愚痴众生”制定了戒律。

你只需要把例子中的“锻炼”/“休息”换算成“精进”/“懈怠”,把“可乐”/“矿泉水”换算成“妄语”/“爱语”就知道戒律的必要性了——我们不必再三思而行,戒律把三思的结果直接告诉了我们,我们照着做就是了——这大大节省了我们的脑力消耗和行为成本。

另外,有一点请注意,戒律能让我们做出事实上的最优选,而非“看起来像是最优选的最优选”,事实上,这二者的站位总是南辕北辙的。

如果你有上帝视角,你会发现长周期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往往来自于符合“道德律”的选择。

其实,戒律还有一个通俗一点的版本——原则,原则和戒律就像两条品牌不一的口香糖,看起来是两个独立的存在,但只要你把它们一起放入口中咀嚼,你会发现它们很快就会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因为戒律和原则一样,都是价值观的产物。

价值观是你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生活中若想顺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就是原则。原则连接价值观与行动,它如指引行动的灯塔,帮你成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当面临两难抉择之时,遵循原则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没有原则,那么当你面临抉择之时,你将变得非常被动,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最珍视什么,面对选择也无从下手。如此一来,就更别谈实现人生价值了——Ray Dalio。

Ray Dalio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他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老顽固。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叫做【原则】的书逼着桥水基金的员工读,上面的引文,就是出自这本书。Ray Dalio在书中还说过另外一段话;

不假思索就接受各种预先“打包”好的整套原则体系,结果很有可能这些原则会与自己最真实的价值观冲突,进而导致价值观与行为的矛盾碰撞。就像是一个伪君子一样,表面上声称信奉某宗教,行为上却与教义背道而驰。你的原则必须反应出你真正信奉的价值观。

看完这句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古德说新戒比丘要学戒五年才可以听教参禅——你必须像嚼口香糖一样咀嚼戒律中的精义,“戒香”才可能由内而外的从你身上散发出来——戒律不是邯郸学步,而是一种“智慧的实践”,智慧在前,实践在后,不然就成了“教条的实践”——如此你将痛苦不堪。

学戒的目的就在于:把佛陀的戒律内化成自己的原则——当你开始通过“我的原则”而不再是“佛陀的戒律”时做选择时,“戒律”二字就会像泥牛入海一般无声无息的融化在你的脑海中,而属于你自己的“我的原则“跃然纸上。就像你学滑雪和打篮球一样,一旦你学会了,教练的影子也就逐渐退去了。

某种程度上,戒律本身就是一些帮助我们破除贪嗔痴的“原则”。

这是你才能体会为什么孔老夫子说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你会发现,他不是在吹牛,因为你也可以做到。

戒律也好,原则也罢,它们除了帮助我们拒绝自己变成自己不想变成的样子,还能帮助我们变成自己想变成的样子。

2、清净的体验

大多数人都认为持戒最大的敌人是“恶习”,我很不以为然,无论你要戒掉什么恶习你的对手都不是恶习本身,而是恶习对你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其实是通过体验来“控制”你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你想要摆脱“控制”,还是要在体验上面下功夫——犯戒很爽,持戒也可以很爽。

生物学家发现,人的认知习惯不是怎么想怎么做,那是怎么做怎么想——来自身体的生理体验对大脑神经通路的形成是最直接、彻底的,这也是我强调“体验”二字的原因所在。

很多穷人一辈子不出山,结果穷了一辈子,有一些穷人觉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走出了深山老林,进入了城市的钢铁森林。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穷了一辈子,但还是有一些佼佼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我看来这些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出山与否,而在于“信息”二字——世界向穷人展示的信息太少了,少到他们根本不足以作出任何判断。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可以去哪里?因为贫穷阻断信息。而信息,是人类选择自我的依据。只有出山,才能获取关于世界多样性的“直观体验”,只有“直观体验”,才能颠覆他们的世界观,重塑他们的认知——体验是最能改变人类行为的信息。

体验给人的冲击越激烈,人获得的改变就越大。而如果你想要改掉恶习,那你就需要改掉恶习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一些好的体验。

毕竟,只有当这些穷人见过真正的阔人以及阔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之后,(不是村头李员外那种),他才会有成为一个“阔人”的冲动。

毕竟,只有酒色之徒体验过清净的极乐之后,他才会有成为一个修道人的向往。

如果眼里没有草原,你就会忘了自己是马——宋冬野

而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认知上去了行动跟不上,那么你的认知迟早也会反弹回来的——正所谓“做法不变,结果不变”。

3、戒律把可以让你成为一个行为可预测的人

这一点,我以前的文章曾经说过:每一个持戒的人,身上都有两个实用主义承认的优点:1:道德上靠谱,2.行为上可预测。因为你持戒,别人知道你不会贪污,你不会潜规则,你不会结党营私,你不会散布各种小道消息,你非但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自我辩解,因为你靠谱,你对人好,你自律,在协作当中,你是令人放心的,别人更愿意跟你协作,你在协作当中收获的利益就更大。

不过行为可预测,除了意味着你令别人更加放心之外,还意味着什么?

我有了新的发现:还意味着你的行为有“一致性”,因此行为的价值和“势能”可以叠加

——这就像砍树,用砍刀也好,用斧头也罢,只要你所有的动作都锚定着一个方向,“斧凿痕迹”就可以叠加,树很快就会倒下。而如果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进行“全方位打击”,树倒下就不知道是何年月了。

做人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行为没有一致性,那么行为的势能就很难积累,行为的价值也就很难记建立。今天想减肥,明天又想放飞自我,那你就是一个站在此岸望彼岸的“半吊子”,最终的结局就是:整日奔波劳碌,却两头不到岸。

第三点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提出来,仅仅是希望你持戒多一个“理由”而已。

本文来源:续祥法师 作者:大象佛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4-19 21: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