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40万亿,中央要求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6: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再上新台阶。

近日,财政部公开了2023年10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1011亿元。这是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

近些年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明显加力,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增加地方举债规模,扩大政府投资力度。这也使得地方债规模快速攀升。

根据财政部等数据,2013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19年这一数字突破20万亿元(约21.3万亿元);2021年突破30万亿元(约30.5万亿元);今年则突破40万亿元。不难发现,近些年尤其是疫情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累积,这与疫情期间中国扩大财政扩张力度,大幅增加地方举债规模有关。
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40万亿,中央要求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 万达广场社区 - 1.jpg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尽管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突破40万亿元,但仍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今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约42.2万亿元)之内。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总的看,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地方政府债务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正外部性;二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他们有能力自行化解债务。

地方债风险总体安全可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也呈现分布不均,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为了化解地方债风险,今年7月,中央要求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此后,财政部重新开启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10月份开始,地方密集发行超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以置换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隐性债务,展期降息,缓释风险。

10月份超1万亿元特殊债发行,也是推动今年前10个月地方债余额突破40万亿元的一大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近些年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尤其是楼市低迷下,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叠加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使得衡量地方债风险指标之一的地方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明显上升,去年底地方债务率已经在财政部设定的120%警戒线附近。

相比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重,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相对较轻,2022年底国债余额约25.9万亿元,明显低于地方债余额。这与大部分国家中央政府债务远超地方政府债务不同。
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40万亿,中央要求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 万达广场社区 - 2.jpg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中国过去连续实施的积极财政,在2015年以后地方加杠杆趋势明显,尤其是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但我国中央财政的空间相对充足,2022年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22%左右,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因此,未来的积极财政将在政府债务融资方面加大中央统筹。这也将大幅提升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

今年中央财政相关举措也体现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快增长,加快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比如,近期中央财政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给地方使用,但由中央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今年年初预算中,财政赤字比去年增加5100亿元,也均由中央财政承担。

今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占比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区域存在风险;中央政府债务占比低,中央加杠杆空间大。地方政府举债成本高、周期短,中央政府举债成本低、周期长。因此,有必要提高中央政府债务比重,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缓解地方政府收支矛盾。

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1-11 15: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