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7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安门红灯笼 老艺人手工扎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安门前8只红灯笼,要七个传统艺人忙上半个月才能完工。每当过年,大街小巷、政府企业单位总是挂起红红的圆灯笼辞旧迎新,但鲜有人知道这些红灯笼都出自“文盛斋”的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如今的红灯厂早已不见昔日辉煌,固守传统的手工制灯者寥寥无几,这项传统民俗技艺面临失传窘境。
天安门红灯笼 老艺人手工扎制 - 万达广场社区 - C8A2C818C0BD41CB62E1A94AF930B75F.jpeg
2月17日,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翟玉良经理(左一)和工人展示直径1.5米的大红灯笼。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天安门红灯笼 老艺人手工扎制 - 万达广场社区 - 03E8DDDFB9E31918A5ECAEDB98F0691F.jpeg
2月17日,北京市美术红灯厂仓库内存放的宫灯有一人多高。
天安门红灯笼 老艺人手工扎制 - 万达广场社区 - 7940E3EC12B69D606364557958BDA9AB.jpeg
2月17日,翟玉良经理展示制作完成的宫灯。

老艺人制灯40年不改本色

“灯笼是数学和艺术完美结合体,需要大大小小10几道工序,”北京市美术红灯厂从事灯笼制作30余年的马师傅说,灯笼底座、骨架、尺寸以及与建筑物的比例都要遵循规律。

首先灯笼直径要和灯座大小相匹配。“灯座越大,灯笼圆度越接近完美苹果圆形状,”马师傅说,把劈开的竹条插入灯座小孔中,用钢丝固定好,这才算是完成了制作灯笼的第一大步骤。而在这之前,师傅们还需要劈开竹子,裁剪好灯笼布。

上下灯座上插好竹条后,师傅们开始制作灯笼骨架:摁住上面灯座直至灯笼成为椭圆形。再经过整形、熬胶、刷胶、贴灯笼布、贴云纸,一个灯笼制作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一般情况下,一只直径4米的灯笼则需要20多人耗时20多天完工。天安门城楼前的灯笼也出自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直径为2米至2.7米的大红灯笼,要六七个人两天左右完成,8只灯笼要历时半个月完活。

无论大灯笼还是小灯笼,“整形”都是关键程序。

马师傅介绍,每个灯笼所需材料需要从一开始做好计算,而灯笼圆度取决于灯笼竹条个数,竹条越多,灯笼圆度越接近完美的“苹果圆”。一般直径2米的灯笼需要40根左右竹条,直径3.5米的灯笼需要48根左右竹条。

竹条个数确定后,灯笼圆度的完美程度则完全取决于整形师傅灵巧的双手。

竹条扎手,整形师傅戴着厚手套才能下手整形。作为几十道工序中的“高精尖”技术,“整形”师傅通常是从事灯笼制造多年的老师傅。

传统制灯手艺后继无人

马师傅介绍,整出圆形全凭工匠的领悟和经验,“领悟快的学徒需五六年,领悟稍微慢点则需要七八年。”

但现在这些老师傅们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上世纪70年代,鼎盛时期的美术红灯厂有职工700人左右。目前只剩50人左右,仅有10余人专门制作红灯笼,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

工作枯燥乏味是年轻人呆不住的原因。之前有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劈竹子、刨灯盘、做骨架、熬胶水,一道道工序机械而乏味,他们最后都选择了离开。

提倡节俭大红灯笼销量直降

作为新年、节日期间的重要装饰物,红灯笼市场需求也受到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

据马师傅介绍,20世纪80年代,美术红灯厂的灯笼订单多是小灯笼,较大的红灯笼也不过直径1米多些。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楼大厦林立而起,大灯笼订单开始增多。

近年来,政府节俭开支,大红灯笼的订单量直线下降。“订单数量及金额比原来减少了近7成。”红灯厂的翟经理说。

灯笼取材也在发生变化。

按照传统制法,红灯笼为竹制结构。随着竹子价格上涨,2000年后有灯笼生产厂家开始使用钢丝制作骨架。因成本低廉,制作工序简单,不久风行于灯笼行业。

最古老的灯笼采用透眼纱,而现在的呢绒灯笼布不透光,光只聚集在灯笼里面,”马师傅遗憾地说。

记者走访多家灯笼商铺发现,钢丝骨架灯笼、棉布灯笼比比皆是,传统竹制灯笼几乎销声匿迹。一灯笼售卖店店主说:竹制的工艺复杂价格高,恐怕今后难找了。

点 评

大红灯笼起源民间后入官府

灯笼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吉祥文化。过年讲究环境布置从而衬托出热闹、喜庆的气氛。这样延伸出了春节“八大红”:福字、春联、春条、斗方、窗花、挂笺、门神、灯笼。红灯笼正是“八大红”中的压轴红。

红灯笼属于典型的民俗官用。最早起源于民间,因风吹不灭而被称之为“气死风灯”,后官府、王公大臣、文人墨客见此灯笼造型红火,想要在皇城、府邸等处悬挂,却碍于灯笼名字不雅。后有文人墨客采用谐音文化,将“气死风灯”改为“期赐封灯”,意为“期盼封赐”的吉祥之意。红灯笼改名之后,官方的大举悬挂更促进了这一习俗在民间的普及,从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吉祥装饰物。 ——民俗专家王作楫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6-9 15: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