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是一年秋来到,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做为我们爱鱼的人们又迎来了又一次挑战自我的季节。
病因:中兽医因病论称为“邪”(邪为不正,即非正常之意)。在中兽医观念中,阴阴学说及脏腑理论的指导下,认为“邪”与动物体状况正气斗争的表现,什么为邪的性质、致病的特点、发生发展过程及动物体状况和症状。中兽医将各种病因归纳为“三因”,即外因、内因、和不內不外因(如外伤、中毒等)。正所谓,“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扰于内”。下面就具体谈谈几大要素!
1、外因
中兽医称之为六淫。称之为风、暑、湿、寒、燥、火,六种异常气候。这六种气候在四季中是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称之为“六气”,如果自然界阴阳不调,六气出现不及或太过,它们就变成动物发病原因称之为“六淫”。六淫致病常有一定季节性,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等。但这种季节性不是绝对的,还与动物体状况有关,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六气间可相互转化,如久雨生寒、燥极生火等,以及合并致病。故在辨证求因时,加以注意。
(1)风邪
贼风、邪风导致动物的风邪症,如风寒、风温、风热、风湿症。其致病特点为:a、易侵犯头面和肌表,表现皮毛开泄、出汗、恶风等症状;b、风性善动易变,如风症出现,肌肉颤动、抽搐、强直等。再如风湿症的疼痛、皮肤风疹,常像会游走、变动部位。动物脏腑阴阳失调亦会发生风症,此风称内风。多因肝血亏虚、气郁化火生风,而出现年老体弱动物的抽搐痉挛、肌颤、麻木等症。
(2)寒邪
寒邪侵害动物体,分为寒伤肌表和寒邪直中,称为外寒。其致病特点为:1、阴冷伤阳,而出现恶寒怕冷或肢体寒冷,直中脾胃而不利清,尿清长;2、寒凝而痛,表现肢体痛、肚腹痛等;3、寒性收引,使肢体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冷厥不仁或疼痛等。常见症为外感风寒症、肠鸣腹泻症,以及与风邪合并致病的风寒湿症等。
动物体阳虚可引起内虚,如肾阳不足、中焦虚寒症,称为阳虚里寒。
(3)暑邪
暑为大热之气所化,见于夏令。其致病特点为:1、发热耗气伤津,而出现高热、汗多、口渴、精神倦怠无力,甚至神志不清等症;2、暑多夹湿,易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尿短赤、便溏多症。常见症有中暑、暑湿泻泄等。
(4)湿邪
长期阴雨、厩舍潮湿等会造成外感湿邪致病。其致病特点为:1、湿郁遏气机耗伤脾阳,使水湿不运,而出现皮肤水肿、泄泻、里急后重;2、湿性重浊,黏滞难退,故出现肢重步黏着无力,或泻痢脓垢、尿涩不畅,且病程较长,不易治愈。常见症有湿滞经络的风湿痹症、湿毒侵表湿疹疮疱症、尿浊症等。
内湿为脾阳不振而生,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泻、肤肿尿少症状。
(5)燥邪
久晴不雨,环境缺乏水分,而产生外燥邪致病,因多见于秋令,故称秋燥。其致病特点为:燥干伤津,故导致鼻质干燥,尿少粪干结,饮水增多等。外燥症多发于秋令,常见症有:凉燥(偏寒凉症)、温燥(偏热之症)。
内燥,是有五脏积热伤津化成燥,属慢性消耗阴液之症。也有因出汗过多、大出血、大泻之后,机体虚弱易出现内燥症。常见有肠燥、肺燥症。
(6)火邪
火邪为热之极化成火,出现高热、大渴、不安、目赤肿痛,以及出血症。其致病特点为:1、火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发斑、尿便血;2、火伤津,因渴饮泠水、口舌干少津、粪便干、眼窝塌陷。常见火症有实火,是外感热邪入里化火,而贪饮、气促、神昏、不安、尿血粪结。
内火,由久病体虚、精神亏损、虚火妄动,而出现体瘦毛焦、盗汗、渴而不多饮等阴虚阳亢之症。
(7)疫疬
疫疬也是外感致病因素,但与六淫不同。“疬”,是天地间一种不正之气。“疫”是瘟疫,带有传染之意,疫疬,能相互传染,且发病急、蔓延迅速、症状相似。据明显季节性流行之症,称为“时疫”。疫疬发生,多因气候反常变化、环境卫生不良,尤病死畜禽、排泄物未妥善处理更为其传播创造了条件,应严加预防。
2、内因(内伤)
内伤,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概括为饥、饱、劳、逸。内伤不仅可直接称为病因,而且内伤致使动物体抵抗力降低,为外来致病因子致使仅为致病条件,而其是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
(1)饥伤 饥,指草料水不足,引起的饥渴。水草料是动物化生气血的源泉,因此饥而不食,渴而不饮,或水草不足,久而久之,动物体气血化生无源,而引起气血亏虚,体虚无力;幼者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外部致病因素乘虚而入,疾病接连而起。
(2)饱伤 指饮喂太过和饮喂失调,使动物脾胃受伤,功能失调,而产生腹胀、嗳气酸臭、气促喘粗、宿草不转、胀肚、乃至胃扩张等。
(3)劳役伤 指使用动物劳役过度或不当致伤。久役过劳耗作气津,而引起精神短少、力衰劲乏、倦怠,故《安骥集》说:“劳则汗出,遂损血液”,“役伤肝”,“肝主盘”。
(4)逸伤 指久不使役或不运动。合理使役和运动是保证动物健康的必要条件。若长期停役或不运动,使动物体肥胖,则体力下降,抗病力降低、生理功能、脏腑机能失调,引起不孕不育;于此若又突然劳役,急剧运动,则又引起肺功能失调,而发生腲腿风等。
3、不内不外因(其他致病因素)
包括寄生虫侵袭、中毒、淤血等致病因素。各种外伤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肌肤出血、淤血、肿胀、破损,则外邪可从此侵入而致病,伤及脏腑其病理重;外寄生虫引起动物皮肤瘙痒,动物骚动不安。虫体寄生吸取动物体的营养,引起动物消瘦、虚弱、泄泻,甚至虫体穿透或阻塞脏体,肠、胆血管而造成重疾;中毒,是毒物侵入动物体,引起动物脏腑功能失调,甚至死亡的恶果。
以上中兽医因论鱼友大概看后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了吧!说了这么多,下面就谈谈秋季如何控制预防我们爱鱼之病!
首先呢,由于季节交替的变换,节气的自然变换,昼短夜长带来的气温下降,由其北方城市早晚的温差加大,雨后的潮湿阴冷,空气中细菌的增多等等,以上种种对我们家中的爱鱼都有很严重的本质影响。八个字,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1、由于秋季气候的不稳定,雨水的增多,温度的多变化,做为我们爱鱼重要指标因素之一温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温度引起的疾病如白点、水霉、感冒、等。所以提前预防温度导致的疾病是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觉不可以乎视。爱缸的恒温是这一阶段的首要课题!
2、日常管理中换水在这段敏感阶段也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这个时间段换水量应该要比平时换水量略少且不要过于频繁,保持稳定性即可。不要忽视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连绵小雨时期换水更须谨慎!因空气的潮湿,空气中菌类也会成倍的増长,过于频繁的换水,室外温度的变化与湿冷,新水对鱼皮肤的刺激都可能是引发鱼病的导火索,切记。
3、饵料 这一时期饵料也是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切记喂食过多引起水质不必要的变化过大,引发鱼类因水质因素诱发肠炎,活饵一定做好消毒预防工作,饲料做到少喂,六至八成饱即可。鱼类疾病大部分是因内而外的,因内引发的鱼只体质下降,对抗环境因素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相反感染外部疾病的可能性就会成倍的增加!
4、药物预防 这一时期可以给缸中少量加入些药性缓和的抗菌素,来做下预防,如,甲基蓝、呋喃唑酮等。由于是预防为主,所以药量是少量的,不会对硝化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在短期内水质生态系统会完全恢复的,不须要太担心药物带来的负面效应!
5、切断病原传染途径 这一时期尽量避免购进新的鱼只,再健康的鱼只身上也会或多或少带有病原体,只是自身有了抗体不发病而已,俗话说百家鱼百家菌,切断一切病原传染途径是根本,就算购入新鱼也要做到隔离后检疫,彻底消毒,至少1个月,方可入主缸。很重要。
6、密度 这一时期有必要降低一些鱼缸中之鱼只密度,有效保持水体系统的稳定性!
说了这么多,脑袋也被掏空了,就说到这吧!鱼友如果还有好的经验和方法,也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注:中医部分资料借鉴于鱼病-书,在此申明并感谢。
另:为了更好的为鱼友服务,此文章发布于新手版和孔雀版,望各位管理谅解并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