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几年前,我在论坛潜水两个月后,有了第一个死石开缸的海缸。虽然潜心学习已经让我知道了海缸养水过程的重要性,但所谓不见棺材不流泪,我依然按照以前养淡水的习惯,在开缸一周后就放了一条蓝魔,第二天就去见上帝了。几天后我加了一条公子和一条透红,两条活生生的生命在第一天内还在互相撕咬,第二天已经全身白膜,忘记坚持了多久,也都上了天堂。在我现在码字的过程中,我又重温了当时那种痛苦入心的感觉,那时的我,感觉这三条鱼是如此的漂亮可爱,但由于自己的失误,让它们痛苦地死去。几年来我虽然对海水生物的死亡逐步麻木,但第一次的感受最深刻令我无法忘怀。 在本篇中,我对柏林系统的养水过程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和经验。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我们在国内能够购置的活石是什么一种状况:目前商家批发零售的活石,都是不带水而且采用密闭封装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让我们得到价格相对比较低廉的活石。但我曾多次亲眼看过鱼商对大批活石拆包,那种臭味有点令人作呕。微湿和密闭的运输过程,让石头内外的大部分生物处于死亡或垂死状态,甚至已经发臭,当然,其中一部分生物和绝大部分菌种会得以生存。这就是我们大部分鱼友可以获得的半死亡活石。(也有发烧级的鱼友会逐步收集各类菇石和管虫石,把菇类管虫铲除后当作活石使用,这种石头是当作珊瑚石带水运输的,有着更好的品质,但成本很高,没有广泛的参考意义)。
对这类活石,我建议先做必要的清理。用镊子移除各类附着在表面的生物,这些生物即使看起来还有生命迹象,其实也基本上无法保住,移出它们是最明智的选择。然后开标准浓度的新盐水洗刷活石,用刷子把活石表面附着的泥巴清理干净。这些泥巴含有大量污染物,而且很可能带有各种有害生物和藻类的孢子。虽然这种清洗过程也可能让一些有益的生物被根绝,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操作大量减少了污染源和有害种群进入鱼缸的可能性,好处远大于坏处。
完成第一步的简单活石治疗后,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入缸造景,放水开循环开化氮进入缸内治疗和养水阶段。二是用大容器将活石装起来,装水打氧,配置循环,配置化氮,在缸外进行活石治疗。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实际上都是为活石内的生物和细菌逐步形成新的平衡。
在整个平衡过程中,假如我们不换水,我们可以通过试剂测试观察到氨,NO2,NO3,PO4含量逐步提升的宏观过程。从微观上看,首先是高效的异营腐生菌在缸或容器内迅速繁殖起来,活石内外的生物尸体为它们带来十分庞大的食物来源,异营菌也用最疯狂的繁殖速度报答这种恩赐,并迅速产生高浓度的氨。如果我们愿意买氨测试剂,开缸第一天我们已经可以检测到氨,随后两天内氨的浓度会直线飙升。氨在海水中是剧毒物质。高浓度的氨会造成活石内一些幸存生物的死亡,甚至压制亚硝化细菌的增殖。我建议化氮必须在整个养水过程中常开,尽一齐努力排出尽可能多的异营菌及有机物。
反观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充足食物下,依然优哉游哉地按照它们20多小时增殖复制一次的生活习惯。亚硝化细菌甚至会在高浓度氨的环境下降低工作效率。这与异营腐生菌的效率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整个养水过程,就是活石内各种生物和细菌优胜劣汰,死亡生物被分解,硝化系统逐步变强壮的过程。我提醒注意几点:
1.重复原来的观点,尽量清理活石上的生物和赃物,减少氮循环压力。
2.造流,化氮全开,减少氮循环压力。
3.不要购买廉价带异味的硝化细菌制剂,我甚至不推荐使用任何硝化细菌成品。这些成品中,带异味的产品绝大部分是高污染硝化细菌培养液,即使是进口高价的硝化菌水剂或粉剂,大部分都没有生产日期和有效日期,也没有公布成分。硝化菌的成活率难以保证,而且我们不知道同时添加了什么污染源进入我们的鱼缸。其实,我们的活石上已经有大量硝化菌了,只不过开缸过程中,水中氨源太多,来不及处理而已。
4.如果不考虑费用成本,我建议增加开灯时间,每日适量换水去缩减养水周期。
直到NO2的含量降低到0的水平,整个系统就完成了最基础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此时缸内会出现褐藻,此时才是加入开缸鱼的时候。
举个最近我开缸过程的个案,在鱼缸还没有到家前,我已经开始了养石过程,我选择了旧缸中的一部分材质和形状优秀的活石作为种子,其它的全部丢弃。然后购置了一批质量上佳的活石,按我那种有点偏激的标准进行清洗,然后两批活石放在一个巨大水桶里面养。用一个ATMAN PH2500接管从底部抽水出水面做循环和增氧。开始2周每3天换水80%,后来4周每周换水100%.这段时间刚好在3、4月,广州气温在20-25度之间,让我省却了温度的烦恼。化氮到货后,同样开盐水放在盆子里面磨合了一个月。为开缸后马上投入正常工作做好准备。
我相信这种偏激的养石方式让我尝到了很多甜头,在开缸前2小时,我把所有活石进行了最后一次清洗,经过1个多月不见天日的养石过程,这些石头洗完后可以看到钙藻已经几乎全部白化。但我相信它们已经达到了生物平衡,但这种环境恶劣的养水方式让我牺牲了一些本来通过缸内养水方式可以保留的生物种群。如我之前的帖子所说,我并不太在意这些生物,而且我相信我可以再引入它们。
随后就是简单的造景过程,导入我一早就开好的新盐水,启动所有装备循环。我已经没有兴趣再检测氨和NO2,第二天就开始放鱼,随后几乎每个周末我都添加我喜欢并能买到或者向朋友勒索回来的鱼和珊瑚,包括不少SPS的断肢,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损耗而且保持很好的状态,SPS除了一支紫头西沙角底部变成褐色,其它的各类断肢均保持原色并且有不错状态。开缸5天后,外地朋友帮我订购的灯胆才到手,这时我才可以开灯养水。开灯10天后,我发现有钙藻生长的迹象,同时缸内长出了微量绿藻,褐藻和红泥藻。但钙藻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从开缸白雪一样颜色的石头,到现在到处长着大块的钙藻斑,向我宣示着水质的成熟。可以检测的指标都很正常,我最关注的PH值一直稳定在最标准的区间。NO3水平稳定维持在12.5(上周我才发现原来用我家的海水之素开出来的盐水NO3浓度是接近25(TETRA结果),难怪我开缸第一天测试到的NO3会在25左右,我还一直归咎于石头处理得不够完美。准备停止换水等待HK红十字的到货)。
举这个案例,我没有任何炫耀的意思,只是想把它作为一个论据,说明清理污染源的好处。但我不建议用这种方法,总觉得是只适合我自己的权宜之计。缸内养石,或者缸外保持恒温,用化氮供氧并清理水质的缸外养石方法,能让你的活石内部生物种群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
我期望以后添加一些带基石的LPS时,能带入丰富的微生物种源,以补偿我开缸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损耗。我相信如果缸内环境适合的话,有种源就能得到壮大,缸内环境恶劣的话,再丰富的生物环境也无法长期保持。
养水篇从我制定题目开始,就打好了简单的腹稿用最简短的语言提示注意减少活石上的污染源。但版主要求我写得尽量详细,我也尽力而为了。无奈肚子中墨水有限,写得不伦不类,啰啰唆唆,实在惭愧。其实只要我们明白了开缸养水的原理,大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养水,条条大道通罗马,而且我不认为开缸的养水过程是关键一环,就算在此阶段犯了多少错误,后期的维护都可以进行修补。此篇实际上可有可无。
该贴已经同步到 RedFox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