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发生过哪些争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在东汉初传入我国,主要依附于黄老,当时普遍被认为是黄老方术之一种,《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浮屠”是佛陀的讹译,因为当时中国人士对佛教不理解,所以把它看做神仙道术之一。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人们对佛教有了较深的了解,发现了佛道间的不同,佛教势力逐渐壮大,发展到和道教的并列、抗衡的地步,引起了道教、儒学的摩擦,三方开始发生争论,乃至酿成灭佛道的事件等等。
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发生过哪些争论 - 万达广场社区 - 2015070517154354674.jpg
三教之间发生的主要争论有:

一、夷夏论。

在古代夷是泛指我国西北地区或更西面的少数民族和外国诸国人种,夏泛指的是我国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居住的汉族人。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最开始是在西域地区流传,然后传进我国,因此我国道儒二家提出,佛教是夷人相信的宗教,佛是西域外来之神,中国人不应奉祀外神。

魏晋时期出现了道士王浮作的《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伪造的经典,说老子西出关外教化胡王,度桑门,建佛教的说法。佛道之间已开始发生争论。南朝刘宋末,道士顾欢作《夷夏论》,使佛道之间的斗争开始激化。顾欢在其著作中将佛道教作了比较,认为夷夏之间在穿着、葬礼以及伦理方面都不相同。他说:“端委绅(儒士),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棺殡椁葬,中夏之风,火焚水沉,西戎之俗。”所以,“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孥。上废宗祀。”道教“且理之可贵者道也”。佛教“事之可贱者俗也。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若以俗邪,俗则大乖矣”。“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这是佛道二家的根本不同,故另一名儒士何承天则也说:“中国之人,禀性清和,含仁抱义,故周孔明性习之教。外国之徒,受性刚强,贪欲忿戾,故释氏严五科之戒。”他们都主张佛教不宜在中国流行。而在齐世有道士托名张融作《三破论》,指责佛教,“胡人粗犷,欲断恶种,故今男不妻,女不嫁夫”,佛教传入会“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因此它“不施中国,本止西域”。

佛教徒也积极撰写文章反驳道教的说法。他们说道教只是中国一方宗教,而佛教则是广化的宗教,所以老子是一方之哲,释迦是万神之宗。佛教传入中国,是佛陀教化中土,以戎华说与夷夏论抗衡。又道教主张长生不仙,只不过生死之道,佛教以去漏为任,有无穷之妙。道经少而秽,佛典广而深等等。夷夏之争,一直沿袭到宋代而不绝。并且这些争论引起了历史上的灭佛灭道、三教排座次比较优劣等事件。8世纪唐代著名儒生文学家、诗人韩愈反对唐宪宗佞佛、谏迎骨、斥佛教是夷狄之法,不合伦常,严违儒家宗旨,为此,宪宗把韩愈贬到潮州。

二、灵魂不灭论。

中国佛教认为,神明即灵魂,是一种精妙的东西。它无始无终,不可用言语描述,不可捉摸,还有不尽的妙用。人死之后,肉体虽然不存,但神明却永续长存,是为神明不灭。体现了佛教的法身长住的思想。众生轮回六道。转生来世,即依靠业力的作用,又依赖于神明。

儒家反对佛教的说法,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肉体死后,灵魂也就散尽了。正如春荣秋落,四季更替的道理一样。所以神明并非永续长存。南朝齐梁之际,儒生范缜撰写了《神灭论》一文,把神灭论之争引入了高潮。范缜站在无神论的立场,批判佛教的神灭论思想。他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和神之间,犹如刀刃才会有锋利,刀刃没有了,也谈不上什么锋利了,所以神之依形则存,形亡则神再存。《神灭论》指向佛教的要害,影响甚大,朝野喧哗,范缜受到了佛教徒攻击。南朝梁武帝佞佛,为此曾敕令僧、俗、臣下群起答辩,有60多人参加了答辩。但竟无一人能难倒他。

三、因果报应论。

佛教宣称,人的善恶福祸命运,都是由造业者生前所作的业,决定了将来的果报。即行善者得善报,作恶者得恶报。这是因果报应说。
儒家反对佛教的说法,主张“生死由命,宝贵在天”的天命说。萧子良曾质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何得宝贵贫贱?”范缜答:“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这是说,命运就像花一样,在风吹之下,有的堕到茵席上,有的落到了围墙角落的粪坑里,坠到茵席者,即为王侯,落到粪坑者,就是官贫民,所以“贵贱虽殊途,因果在何处?”
佛教为了解决因果现报的问题,东晋慧远曾作《三报论》,说人生有现报、生报和后报之三报。现报是现世得报,生报是来世得报,后报是二生、三生、千百生后得报。由于人之不同,得报的时间也不同,但因果关系则是始终存在的。
四、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教《涅槃经》和《四分律》说,出家人不向在家者礼敬,其他经典也说,国王应向佛陀和出家人礼拜。所以僧人依此可以不跪拜国土。

东晋时期,沙门竺潜受到王公的厚遇,经常穿木屐出入皇宫,气势盛高。佛教势力渐大。明帝亡后,成帝即位,国舅庚冰辅位,代发沙门尽敬诏,说沙门是晋国百姓之一,应服国法,尊敬国王。以后桓玄任宰相,向大臣发出征求意见书,要求讨论沙门向皇帝敬拜的问题。他根据《老子》说世界有“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四大的说法,认为王者有天地的最大品德,受任治理万物,所以要敬王者。

僧人慧远为此作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他说在家的人,生活享受都是来自于生育之恩的父母,尊敬王侯。出家之人以身体为患累,对生命延续不求奢望,只追求涅槃境界,是“方外之宾”,不必顺极王化。同时沙门落发,起誓,袒服,表明了为拯救俗界众生,开发人之天道,其功用和不居王侯地位的人一样,同样也是协助王化顺民。所以僧人内行天之道,志孝同用,外不奉主,并不失敬。“内外之道可合”,殊途同归。

慧远把佛教的礼法和儒家封建礼法结合到一起,对中国佛教礼制和政治原则的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沙门不敬王者的论争直到唐时仍然不止,到了南宋以后才逐渐缓和,元以后停止。

事实上佛教不可能脱离王权,东晋道安曾说过:“不依国主,则冰雹事难立。”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总之,三教斗争在我国历史上长达1000余年,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斗争,还是民族、思想、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在三教斗争中,有时佛道二家论争,有时佛儒二家对阵,或者是佛教和儒道二家联合势力作斗争,形式多样,涉及面广。自宋以后,佛教中国化已完成,三教斗争逐渐减弱,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渐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

(来源:中国佛网)

作者:道坚法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6-13 00: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