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创伤弧菌,一旦感染上,发病急,病情发展很快,75%的患者在入院48小时内因多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从脚踝、脚背往上痛
“海洋创伤弧菌会释放很强的毒素。”卢中秋说,一旦感染发病很快。
奇怪的是,该病都从下往上蔓延。“我们医院基本每年收治五六例。无论哪受到创伤,所有的病例都从脚踝、脚背开始痛,然后往上到小腿、大腿、臀部,几小时后就出现血泡,然后发烧,直至休克。如果不及时抢救,70%以上的患者会因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由于该疾病外表症状很像皮肤病,加上腿痛,很容易误诊为皮肤病、骨伤科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已制订出治疗方案。如果及时介入,治愈率在80%以上。
另外,如果要防范危险性极高的创伤弧菌,可以将购买的海鲜冷冻,即便携带了这种病菌,在低温下也被冻死了。此外,蘸醋食用海鲜,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良好习惯。
一旦身上有破损或伤口,尽量不要在海水中游玩。另外,平时在家中处理海鲜时也要小心,戴个手套防止扎伤,若被扎伤后出现红、肿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又有人吃过龙虾,得了横纹肌溶解症。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日接诊了一位小伙子,当时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症状,拍片发现他的肺就好像是一个七八十岁老慢支患者的肺。随后,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这位小伙子得的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并不常见,但在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却几乎人尽皆知。那一年,江苏南京、福建福州、北京等地相继出现了大量横纹肌溶解症病例,巧的是,他们发病前都曾吃过小龙虾。一时间,关于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说法甚嚣尘上,然而,对于两者的关联,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定论。
当时比较普遍的怀疑对象是“洗虾粉”,但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教授不这么认为,他此前曾在博客中撰文分析称:“迄今为止,没有洗虾粉主要成分——草酸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医学证据”,而且,当时南京发生的病例,数名患者是买回小龙虾在家中烹制后食用的。更何况,洗虾粉问题在一年前已经披露,当时并未见群体横纹肌溶解症发病。
那如果不是洗虾粉,是什么呢?郝凤桐怀疑,罪魁祸首发生在养殖环节,需要排除兽用聚酯类抗生素污染的可能。因为兽用聚醚酯类抗生素常用于家禽类抗球虫病的治疗,其中毒的表现主要为横纹肌溶解症。由于小龙虾能适应各种水体环境,摄食范围极为广泛,一旦其生活空间出现兽用聚酯类抗生素污染,有可能导致该病症的发生。
但是因为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药物至少涉及六大类、上百种,而且比较普遍,如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降血脂药、成瘾止痛剂、抗组胺药等等。
此外,物理因素比如骨骼的超负荷运动,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毒蛇咬伤等化学因素也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因此,在没有足够线索的情况下,是否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至今仍是个谜。
食品安全专家只能这样建议,小龙虾的头部最容易富集毒物,因此在食用小龙虾时,尽量不要吃头。同时,在发现吃完小龙虾后出现肌肉酸痛无力、尿液呈可乐色、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别吃鲜亮小龙虾
饭店里出售的鲜亮的小龙虾,极可能是“洗虾粉”浸泡过的。经它浸泡,原本暗黑的小龙虾一下就变鲜亮了?有记者实地调查取证,证实洗虾粉竟是纯度极高的化学品:草酸。
草酸对人的最大危害是泌尿系统结石。草酸容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人体。成年人误服2克~5克就有可能导致死亡。
医学界在分析成人泌尿系统结石病因时发现,部分女性为追求苗条的身材,长期限食肉类和主食,主要替代品是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中过多的草酸,促使她们成为泌尿系统结石患者。
草酸盐结石一旦形成,很难自行溶解消失。预防泌尿系统结石,一定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除了适当多饮水,还要避免经常摄入高草酸食物。
最隐匿的伤害——甲状腺、痛风 海鲜配啤酒,痛风跟着走 和被海鲜刺了一下就不得不截肢的可怕相比,这组健康警报常常被人所忽视。就好像滴水穿石,海鲜日日吃,大量吃,才容易使其隐匿的风险成为现实。
据宁波市疾控中心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宁波市普通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率33.55%,远远高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
社区居民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18.6%的全国平均值。宁波当地专家认为,沿海地区海鲜吃得多,摄入的碘也多。碘吸收过量可能导致了该地甲状腺疾病高发。
一项在山东省青岛、烟台、日照、东营、威海5个沿海城市展开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则显示,成年男性痛风发病率平均为2%,远高于全国0.96%的发病率。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称,海鲜是诱发痛风的高风险饮食,青岛人不仅好吃海鲜,还喜配啤酒,这种饮食组合,更是增加了痛风的发病风险。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教授解释:一部分海鲜中碘的含量确实要高一些,但这与甲状腺疾病高发之间的关系尚需研究证实。
但是对于已经患有甲状腺疾病和有甲状腺病家族遗传史的人,建议还是少吃高碘食物。其中,海里的植物如海带、紫菜等含碘量非常高,海鲜中,蚶干、蛤干、干贝、海参、海蜇等含碘量较高,普通的鱼虾虽然也含碘,但并不属于高碘食物。
然而,几乎所有的海鲜都是引发痛风的高危食物。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吴东海教授称,痛风是高尿酸血症所致。身体产生尿酸过多或排泄尿酸少或两者兼而有之就会出现高尿酸。摄入大量含嘌呤的食物,就会产生大量的尿酸,从而容易引起痛风。海鲜、啤酒、动物内脏都是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沿海地区海鲜摄入量较高的省市痛风发病率相对更高。
所以,建议家里有痛风或者高尿酸患者、自身肾脏不太好的人,以及肥胖或伴有其它三高疾病的人群,更要少接触海鲜。
最常见的伤害——过敏、肠道不适
孩子最容易过敏,外地游客常常拉肚子,要买活的,吃熟的
“吃完海鲜来急诊科就诊,主要都是三类问题:过敏、胃肠道不适和食物中毒,其中以过敏患者最多。”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吕军说,因为海鲜中富含大量的异种蛋白,激活了体内的免疫细胞,有些人食用后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半小时或一小时前刚吃完海鲜,就出现皮肤瘙痒、发红、水肿等,但这些都是较轻的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会致命。”吕军强调,对于一些高敏体质的人,则会出现头痛、血压低、呼吸急迫,口舌及四肢发麻等症状,更严重的会引发过敏性休克。因此,吃完海鲜一旦感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海鲜本身肉质细嫩,比一般的畜禽肉更容易消化,因此有些妈妈会给1-2岁的孩子吃鱼泥、虾泥等食物。但一定要注意少量,因为相对于成人,海鲜是幼儿的高危致敏食品。” 空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景洪江解释,幼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不要过早给孩子进食虾蟹等海鲜,一岁以后再考虑开始少量添加。
孩子吃完海鲜后哭闹,出现红疹、眼鼻水肿等情况,这些很可能就是“过敏信号”,切不可大意,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除了过敏,大量吃海鲜还容易造成胃肠道不适。
“基本每天晚上10点左右开始,我们医院急诊科就会接待不少外地游客因食用海鲜导致胃肠道不适的病人,平均每天都有7~8个。”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介绍,内陆居民平时吃海鲜较少,旅游时一次食用太多海鲜,容易诱发胃肠道不适。
此外,一次吃太多,或吃了不新鲜、没有烹煮熟透的海鲜,也会造成胃肠道不适。
“螃蟹、扇贝等食物一般都要吃‘活’的,即购买时一定要鲜活,然后再处理烹饪。如果购买时已经死掉,本身携带的细菌繁殖加快,产生毒素加快,而且分解腐败产生的有毒胺类物质增多,食用后可能会造成胃肠道不适甚至食物中毒。” 空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景洪江说。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也强调,很多人喜欢生吃生蚝,味道很鲜美,但每年夏天,大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都会向市民提示不要生吃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