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企拿地重回一线 三四线城市落伍谨慎投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要]本轮楼市调控初期,作为楼市调控重灾区的一线城市曾一度不被房企看好,逃离“北上广”,进军二、三线曾一度在开发商中流行。然而,盘点今年各地楼市回暖表现,从成交到拿地,一条包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内的东部一线“活跃带”,跃然呈现在楼市的成交版图上。

本轮楼市调控初期,作为楼市调控重灾区的一线城市曾不被房企看好,逃离“北上广”,进军二、三线曾一度在开发商中流行。然而,盘点今年各地楼市回暖表现,从成交到拿地,一条包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内的东部一线“活跃带”,跃然呈现在楼市的成交版图上。

一线成交崛起

一线城市成为本轮楼市回暖领头羊。统计显示,全国楼市销售量增速在2月份跌至成交底部之后触底反弹。随着政策面的逐步好转,市场交易量自二季度开始明显反弹,其中一线城市二、三季度交易量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8%和73%,远远超过二、三线城市13%的涨幅。

一线城市市场活跃度在传统淡季表现得尤为突出,7月份历来是楼市销售的淡季,来自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今年7月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量的增速最为迅猛,达二线城市增速的6倍。

价格是一线城市的优势,2012年11月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平均环比指数为100.26,上升0.2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尤为显著,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11月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尤为突出,新房和二手房环比涨幅远超过二线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指数100.8,位列全国第二。

由于一线城市成交极度低迷,对项目集中在一线的房企业绩造成很大影响,一线城市因为经济发达程度、商业密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产业聚集和城市人口聚集效应带来了对包括住宅、商务地产的大量需求,这是三、四线城市不可比拟的。

拿地重回一线

受到限购政策影响,开发商对一、二线城市住宅用地缺乏信心,而三、四线城市受限购的影响不大。由此,众多龙头房企开始转战深耕三、四线城市。随着楼市成交量回升,开发商的现金状况转好,抄底一、二线城市土地开始成为企业共识。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对11家标杆房地产企业的监测,这些标杆企业下半年拿地额达到了882亿元,而上半年仅为304亿元。下半年拿地金额占销售比达到了29.1%。统计显示,2012年来,从标杆房企拿地数量来看,一线城市占比20%,二线发达城市占比21%,二线发展中城市占比42%,三、四线城市占比18%,其中二线发展中城市占比最高。由于三四线城市未来存在一定的调整风险,因此标杆房企采取了回归一、二线城市的策略。

“从今年拿地情况看,三、四线城市未来存在一定的调整风险,标杆房企采取了回归一、二线城市的策略。”张大伟表示,在前两年,标杆房企都在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今年却出现了回归。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建平的研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过去5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北京的服务业现在已经占到GDP的76%。未来的上海、广州、深圳甚至包括杭州、南京这样的城市,现在都在向服务业转化。它如果能够继续大量创造服务业就业机会,那么它的房地产就会得到支撑。

三四线城市落伍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三、四线城市或扮演重要角色。近几年不少三、四线城市掀起大规模“造城运动”,当地楼市供应量急剧放大,导致今年三、四线城市在楼市复苏中落伍。

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待售房面积一直维持在高位,并且有上升的趋势,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量更大。摩根大通最新报告指出,从地区来看,明年一线城市更乐观一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会更大。

据“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排行榜”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市场风险排名前50位城市中无一例外均为三、四线城市。风险排名前50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大多数集中在内陆城市。

联达地产机构董事长杨少锋认为,三、四线城市供应量加大,开发商去化速度必然受到影响,这会对中小房企的资金链产生压力。总体来看,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应该更加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6-17 13: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