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7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学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露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由于天气时冷时热,“秋八月,乱穿衣”的现象非常突出。

为什么讲春捂呢?因为春天毛孔是从闭合向开放走的,气候由冷到温,您穿得多一点,有助于毛孔从闭合向开放走。不少女孩刚到早春二月就穿上裙子了,本来毛孔打开,一冷又闭上,就容易生病。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学问 - 万达广场社区 - 98057133f7df4775a0fab641a0f8468120160909170224.jpg
而讲究秋冻的原因是,秋冬之后,天气变凉,人的毛孔要闭起来预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

所以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也就是说指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

秋冻二字,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秋冻”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也是有很多学问在里面的。

首先,“秋冻”要有度。我们不能把“秋冻”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热了还要“捂”,天冷了还要“冻”。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添加衣物还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

其次,温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当时令步入暮秋(10月底至11月),天气已明显有些寒意,尤其是早晚,气温常常都在10℃左右时,就应该及时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则,健康人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另外,一些身体部位如头、脚、肚脐等也应被排除在秋冻之外。我们都知道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为什么头部不能受冻,这是因为祖国医学中有“头为诸阳之汇”之说。意思就是说,人体手、足的三只阳经都在头部会聚,如果头部被冻住了,体内阳气便容易走散。同时中医还认为,“寒”邪是一种阴邪,最易伤人阳气。身上衣服穿得再厚,要是不戴帽子,就像暖水瓶不盖塞子,还是不能有效保暖。由于头部保暖对维持人体热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秋天风大、气温下降之际,坚持“秋冻”的人,一定要注意对头部的保护,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脚不能受冻的原因,是脚部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因此,传统养生中非常重视“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的理念。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秋季应注意脚的保暖,穿着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是做好脚部保暖的有效方法。

当然,“春捂秋冻”只能是养生防范措施之一,况且“春捂”和“秋冻”也并非人人皆宜。比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伴发,冷空气的刺激就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恶性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支气管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佛教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9-26 12: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