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法就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 13: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心”,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也包括心灵的净化、改善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行就是修心。
佛法就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 万达广场社区 - d949b0d4c0cd45a7afa5de9906901a8820161001201001.jpg
佛教中,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佛教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其中,仅汉传佛教就有八大宗派,可谓法门林立。其中的每个宗派,对如何认识并改善心灵,都有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可视为佛教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人的心态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佛教是东方的心理学。相对只有一两百年历史的西方心理学来说,它已走过两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佛弟子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降伏烦恼,调御心行,乃至明心见性。近代以来,这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古老智慧,开始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佛教思想,作为心理学理论建设和临床治疗的指导。其中,尤以正念学说的影响最大。

由此可见,了解佛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东方心理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心理学。

佛教是教育,也是心理学。其中既有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的健康状态,什么是患有疾病的症状,同时还介绍了如何治疗的具体方法。

佛经中,经常将佛陀和众生的关系比喻为医生和患者,并称佛陀为“大医王”,因为他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那么,为什么将众生称为患者呢?难道我们都有病吗?须知,这个病不是身病,而是心病。在佛教中,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就是贪嗔痴。这一点,和心理学的定义是不同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异于常人且带来各种障碍的心理问题,才被列入疾病范畴。至于常人都有的贪嗔痴,并不在其治疗之列。

而在佛教看来,只要我们内心没有摆脱贪嗔痴三毒,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都属于轮回中的患者。佛陀曾经也是这样的患者,但他通过修行,最终断除烦恼,证得觉性,成为一个透彻生命真相的觉者。佛法就是佛陀找到的、解除贪嗔痴的方法。

所以说,佛法就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而修行就是一个治病的过程。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东方早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0-20 19: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