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172|回复: 0

为什么不能把佛陀称呼为「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0 20:42 |阅读模式
9f8d2be1d8f7423eb369a9d0bca6574020170510192220.jpg
谈谈为什么不能把佛陀称呼为「老师」

一、天人师和老师的差别?

1、天人师

先看段经文《瑜伽师地论三十八卷三页云》:

「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

【实眼】:

即是五眼中的“佛眼”看下《无量寿经》下卷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佛眼具足觉滿明了通达一切法性。

慧远大师在《无量寿经义疏》卷五中说:“前四是别,佛眼是总。”(隋京师净影寺沙门 慧远 撰疏)

前四眼为别,佛眼为总。

五眼:肉、天、慧、法、佛为五眼。

别就是别相,各个中的差别相,如肉所见的世间是很有限,天眼所见就比肉眼所见要广的多,天眼能见到的肉眼所不能,肉眼能见到的天眼亦能见到,法眼慧眼亦是如此。这就是个中的差别相,所以前四是别相。

“佛眼”是总,总就是“总相”总持涵摄前四眼相,佛眼所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实相,是彻底具足觉了通达,一切凡圣法性之证得者才名之为佛眼。这就是总相义。

【实智】:

就是“根本智”或名“无分别智”,总摄真俗二谛。

《大智度论二十三》曰:“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

这里“实智”非二乘及大菩萨之智,乃指佛陀之智,因二乘圣人与大菩萨尚有无明习气仍未断尽,他们的智慧还不能正遍知一切诸法的实相性。所以不名为“实智”,惟佛果觉圆满方名“实智”。

【实义】:

即是“第一义谛”、“胜义谛”、“中道义”等。

《涅槃经第十三》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佛陀虽有说二谛,但那是在缘起的差别上而言,是为了善巧方便的引导众生,最后汇归实智。

正如《法华经》中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所以佛陀出现于世间惟为一大因缘事而来,那就是令众生成就圆满佛果。

【实法】:

即是“一乘法”也就是大乘究竟一佛乘法”非二乘所证之法。

《法华经》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 余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

爾乃集大衆,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此“实法”即指一乘佛道法,非二乘教法。

从法华经中就能知道佛陀悯念众生的大慈悲弘愿,为的就是令众生早成佛道。

那么佛陀为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开导了义、不了义,能断所断,能证所证诸法之实义,令众生明了诸法的实义,令众生证得清净之实相,为此而能正教诫,正教授一切天、人乃至九界众生,令一切众生断烦惑,绝生死海,除众苦轮,得证大般涅槃!故称佛陀,名为天人之师。这是对于我们三界教主,六道众生大导师之最崇敬的尊称,也惟佛能独称!菩萨二乘圣者尚不名天人师,况愚凡者呢?

这就是与世间的差别。

2、世间老师

【词意】

教师的概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

【责任】

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

【含义】

老师是称为传授知识和科学的人。

这些是老师的基本定义,也就是说老师只是传授知识与教育世间品德的人,老师的功用也就仅限于世间人道的世间法而言,那么对于三界六道一切的出世法,断惑苦、出轮回,证涅槃,那就是一无所知了,也不是老师的范畴能力之内了。

所以老师功能力用是很有限的,是不能与佛陀相比的,所以称佛陀为老师,其实是把佛陀的功德利用完全掩盖,无得张显出来,令世人误导如同世俗般之老师,这就是在世俗化,矮化佛陀为一切智者之三界的大导师!

这就是此中的差别不可混淆之处,所以不可用世俗之职称来混淆佛陀圣者之称号。

二、师父和师傅及老师有什么差别?

1、“师傅”的由来:

《榖梁传、昭公十九年》记载:“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羁贯:女曰羁,男曰贯」也就是中国古代指八岁儿童,就是说八儿童不送他去跟「师傅」上学读书,那就是父亲的过罪了。

再如《战国策·秦策五》:“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於诵。’”

在春秋战国时期,吕不韦的操纵下将秦国公子「嬴异人」,当赵国的人质换来暂时的休战,那么后来秦公子异人回到秦国,他的父亲秦王就让试诵诗经,于是异人推迟说道“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的师傅就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就是老师。

在此举两条佐证以明述意,谅不繁不举像很多《史记》中都有师傅一词需者可往阅之。

师傅与老师只是授业传授知识技能技艺等,未能开出世涅槃究竟之法。

2、出家师父的功用

出家人是三宝之一,所以对于出家人的如法称乎,也是一个在家众对于三宝尊重的基本礼仪,所称出家众为师父是表达对于出家人的尊重与感恩之心,出家人之所以受得师父的称号,是因为他能出家,能修行梵行,辞亲割爱,舍弃世荣,过着少欲知足的生活,以求菩提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誓愿!并且肩负着弘传佛法的使命,令众生得闻正法,了知生死、涅槃之法,令其有所依估来修行圣道,得出生死轮回之众苦,得证大涅槃自在之大乐。
如果没有僧宝的弘扬,佛法二宝就不得以彰显出来,正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尤其在于末法时期,如果没僧宝善知识的教导指导,想修行解脱是非常难,很难进入修行要门,不知第次,不能正解,行之渺茫,心之羸弱,最后甚至恐入邪见稠林中不能自拔,这样就很难生起对于佛陀的正信,内心对于信仰自然是可有可无的,那就很难真实的去修行,没有依止僧宝善知识的指导,就很难轨范的第次来修行,就难得获实益了。

如《华严经》云:

「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虽然有些世间的聪明才智,但对于佛法来讲不过世间有漏法而已,根本不能成为解脱的因缘。

所以佛法是僧团师师相授的传承下来,以至今日才能听闻到正法无不是僧团之功,虽然只是凡夫僧,但他能依戒法来住持佛法的功用,能如法的剃度传授戒律延续僧种,能秉持戒法如法羯摩除罪令僧和合相现前,于佛法中相互增上,于和合僧团中又能作末法众生之依怙等等。

所以这些不是「老师」或「师傅」能作到的。

「师父」和「师傅」音虽相同,可意义就相差甚远了;

「老师」与「师父」好像有着某些方面的小小相似之处,还只是相似而已,各自的使命与教法根本的差别甚远,远则远矣,不可同类而语。

出家师父不仅是在佛法知识,而是在于法身慧命的修道意义上教导与指导,所授的正法不仅是这一世受益,乃至未来际,直到成佛都受益无穷的,佛法的生命终极关怀不只一生两生的关怀,而是从你听闻佛法那一刻起,直到你未来成佛以后都在关怀之中;不仅是对于你关怀,而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关怀都涵盖的尽了。

这才叫生命的终极关怀!

父母生养我们身色有恩田。

僧宝教育我们法身之因,

亦有福田得善根本之恩。

佛陀则恩福两田无有穷尽,

胜于世出世间一切恩福。

师者如父,生我之法身,育我之法身,应当尊敬视之如父,再言之,岂是微微之称呼就能报恩的呢?

但身为在家佛子需要念念常怀感恩之心不是嗎?

所以在家理应在一切时处,言行礼仪中不可不知弟子基本尊重之礼仪啊!

恭敬三宝而非是三宝的需要,更是在家弟子本身的需要,如果连三宝都不恭敬的人,想想看「心慢如高山,法入又岂能进入呢?」法水不入心又岂敢调服烦恼呢?烦恼不调,慢习恶习不除,岂能获真实之利呢?况解脱之路遥呢?

所以在家佛弟子懂得基本的礼仪,对于三宝的尊称不可混同世俗之称法啊?

古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战国时项羽对于范增尊称其为“亚父”,表示对于范增的极高尊敬与感念之情。

世间人对于大恩人都懂得如此尊称表达感恩之情,何况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呢?

所以出世法与世间法中差别,还望有识之士慧察,以杜非法之乱,当兴正法之幢才是啊!

不然如此混淆不分,利生恐难,坏法之患恐有过之!

多有错谬,还望诸师,

不舍慈悲,不吝指教!

无慧浅识,学人能忍合掌

最后安居将至,祝福诸师安居,

少病少恼,菩提道安!

丁酉年,农历四月,十四日。

(来源:禅林网)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能忍法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4-19 08: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