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2: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理金华万佛塔塔基时,发现了一尊铜镀金水月观音像。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奉一小化佛,方额广颐,双目修长,微闭俯视,神态端庄慈祥。其右腿支起,右臂自然搭于右膝,左腿下垂,左臂后撑于岩石之上,姿态闲适。菩萨宽肩细腰,身姿婀娜柔顺,披挂联珠式璎珞,衣袂洒脱灵动,造型优美绝伦,身后精致的火焰纹圆光更有锦上添花之妙。据考证,这尊观音像铸造于五代时期,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镀金水月观音菩萨题材佛像。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 - 万达广场社区 - 609d5eda66fe4a5384d280415e9e01ac20170611152358.jpg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 - 万达广场社区 - a8c8694ba4234b12b3cc2f7a72573ca420170611152359.jpg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 - 万达广场社区 - 3281dd78fd3248da8d8e998f5bedada220170611152400.jpg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 - 万达广场社区 - 669572144cee497a9dd5bca6142d28ff20170611152402.jpg
水月观音是汉传佛教33种观音菩萨形象中的一种,顾名思义,表现的是观音作观水中月影状,因其独特的神韵和深远的宗教隐喻,深受信徒的喜爱,是寺院和信徒供奉的观音塑画像里最常见的形象。有趣的是,在印度、尼泊尔较早或同期的佛造像以及绘画艺术作品中,并没有水月观音这样的造型。这是因为,包括水月观音在内的民间流传广泛的“33种观音”的渊源,乃是印度佛教东传后,中国、日本的佛教徒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关于观世音菩萨所化现的33种身份不同的众生形象,融合汉族传统绘画艺术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应机绘制出来的。今天看来,仅凭佛经中的一个名号称谓,便能创作出神形具备、生动优美、流传万世的经典菩萨形象,并因此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信仰,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叹服。

相传,水月观音形象的创始者是唐代著名画家、有“画子女为古今之冠”美誉的周昉。隋唐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繁荣,达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而其中一大显著特点则是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艺术风格进行创作,尤其是出现了大量佛教风格和题材的作品。被后世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据说就在洛阳、长安两京各大寺庙和敦煌莫高窟留下了大量佛教壁画。而擅长于仕女画、肖像画的周昉在佛教兴盛、佛画流行的时代背景下,深受敦煌壁画人物像的影响,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像画特色。他根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妙创出水月观音这样“笔法柔丽、形象端严”的“神品”——“周家样”,为后世绘画与雕塑争相效仿,流传极广。

水月观音造像的核心特点是表现观音一心观水中月相的应化身。而水中月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比喻之一。水中月乃月之影像,非月之实体,意指诸法无自性、无实体,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水月观音的象征意义旨在告诉人们放下执着,勘破世间万法假象,觉悟成佛。其造型样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观音“常乐我净”、“法喜充满”的境界,仿佛能让观想者从菩萨微不可查的神态、情状和安逸闲适的姿态中,聆听到灵魂深处关于解脱、得大自在的秘密吟唱,达到了宗教艺术作品形式、内容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世间与出世间审美的顶峰,堪称东方的维纳斯。

在观水中月悠然自得状的基础上,水月观音的形象在细节处理方面并没有拘泥于一种模式。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绘画、造像遗存看,除了前面提到的样式,水月观音的常见造型还有半跏趺坐于装饰海水波纹的岩石台座上的,一般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右手置右膝,左臂搭在案几等物体上;还有观音手持摩尼宝珠、净瓶、经卷等等。

以水月观音为代表的丰富美术形制佛像的出现,一改之前正面直立、正襟危坐、盘坐等端庄姿态的传统路数,出现了“S”形三折枝、游戏自在、婉转扭动等更为贴近现实生活、更富有动感,甚至颇有道法自然逍遥意趣的变化,折射出佛教中国化在艺术创作形式上的潜移默化,反映了隋唐以后佛教塑画艺术逐渐走下高冷的神坛,世俗审美情趣增强,日益崇尚写实自然之风的审美趋势。佛教造像越来越有烟火气、人情味了。

由于水月观音等33种观音在民间深入人心,而33种观音在汉传佛教传说中又几乎化现为温婉慈悲的女子形象,佛画佛像以及戏曲影视等亦多将观音菩萨塑造为女相,因此,后世有了观音菩萨为女身的误会。

在藏传佛教中,包括观音在内的菩萨一般着印度公主式女装,如头戴花冠、宝冠,发髻高束,装饰繁缛,有类似女性的头饰,身披璎珞,着裙装,形象妩媚,姿态优美,富有动感等等,但不现女相。然而,与汉传佛教并不十分强调崇拜对象性别所不同的是,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女神群体,如度母、佛母、空行母等,其中有些地位甚至不啻于佛、菩萨。深受藏族人民喜爱并普遍信奉的绿度母、白度母便是藏传佛教女性神灵的代表。传说二者为观音菩萨眼泪化生的21尊度母中最尊贵的两位,从而成为唐卡画和藏传佛造像中最常见的题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度母与菩萨的造型非常接近,但具有更为明显的女性特征——胸部隆起,身形更为柔软婉约,面部五官更为精美雅致,犹如青春靓丽的少女,华蔓璎珞更为繁丽。从某种角度来说,度母的美是东方世界对人体艺术至高至善之美的终极诠释。

在我们熟知的汉藏观音造型之外,汉藏佛教与大理白族文化融合发展所形成的密宗支派“阿叱力教”,或称滇密、白密,也有自己经典的观音形象——阿嵯耶观音。阿嵯耶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圣”,阿嵯耶观音就是圣观音的意思。这位观音的金铜造像最早出现在大理国时期(公元937-1254年),与汉藏观音在视觉上的感觉非常不同,造型自成一家,且基本呈一种模式。大部分为正面站立像,发髻高大,上有阿弥陀佛,一般不戴头冠,五官与当地白族相类,下半身身着长裙,身材修长,尤其是水蛇般的细腰,线条非常优美。整体而言,圣观音挺拔秀美,民族特色鲜明,易于识别,其造型风格不仅反映了千年以来云南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偏好,同时也十分符合当下以苗条为美的时代潮流。

自唐以来,从河洛到江南,从滇池到雪山,我们看到了观音形象脱印入华、粗放媚神直至惊艳亲民,最终达到神圣与世俗之美和谐共存的清晰印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人们甚至用观音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观音之美,可谓冠绝三界。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民族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0-30 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