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民俗] 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7: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史与名物》,作者:曾维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摘|傀儡皇权下逐鹿中原:东汉末年因何群雄并起?

汤圆,亦称浮圆子、圆子、元子、汤团、汤丸、元宵等,是现今人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食品。这是一种由糯米粉等做成的圆球形食物,通常内裹有馅料。一般是在汤水中煮熟而食,也有蒸制、煎炸等吃法。由于“汤圆”的“圆”,蕴含有“团圆”、“圆满”的吉祥之意,人们在节庆时吃汤圆,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美满。在日常生活中,汤圆颇受人们喜爱,更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食品,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
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 万达广场社区 - 87f864396f6e4b7e8b2a1a58c27a111920180109104929.jpg
汤圆(或称“圆子”等,下同)具体源于何时,已难确考。据文献资料研究,汤圆至少在晋代已有之,不过那时不称“汤圆”,而是称为“牢丸”。由于“牢丸”之名,至宋代以后不再使用,因而对于“牢丸”到底是何种食品,一直存有争议。如《辞源》对“牢丸”的解释是:“食品名。即蒸饼,或说为包子,又说为汤团。”  即有多种说法,存在不确定性。

据文献记载看,“牢丸”一名最早见于西晋束皙(约261—300)的《饼赋》 ,其云:

若夫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炎律方回,纯阳布畅,服絺饮冰,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夜;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毨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也。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惟牢丸乎?
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 万达广场社区 - f75a977566d0446989961157df22660c20180302102128.jpg
书摘|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以《饼赋》所载,“牢丸”是一种面制食品。在唐代以前,“牢丸”是怎样一种食品,当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酉阳杂俎》等文献都有明确记载。大约到宋代变得模糊不清了。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云:“晋束皙《饼赋》有馒头、薄持、起溲、牢九之号,惟馒头至今名存,而起溲、牢九,皆莫晓为何物。” 南宋陆游在《与村邻聚饮》诗“蟹供牢九美”句下自注云:“闻人德懋言《饼赋》中所谓牢九,今包子是。” (按:大约在北宋末年及南宋时期,或因避讳等原因,文献中有改“牢丸”为“牢九”的。)元代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中认为“牢丸”即“蒸饼”。 也有人认为是饺子,明代张自烈《正字通·食部·饺》载:“水饺铒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凡(丸),或谓之粉角。” 现今《汉语大词典》“饺饵”条释文云:“饺饵,食品名。饺子,馄饨。” 清代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则认为“牢丸之为物,必是汤团。” 总之,宋代以来,对“牢丸”的解释有包子、蒸饼、饺子、汤圆等多种说法。

其实,“包子(馒头)”“蒸饼(炊饼)”“饺子(馄饨)”是广为食用的食品,文献都有明确记载,且有较为清晰的演变脉络,这些食品名称被混淆含糊的可能性很小。关于“牢丸”即为“汤圆(圆子)”的问题,论者以大量文献为据,已作详实考证, 兹不再一一赘述。

“牢丸”这一名称至少在北宋时期已经不再使用,开始出现了“元子”、“圆子”之名。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卷六“元宵·十六日”即载有“元子”、“圆子”。

“牢丸”之名被“元子”、“圆子”之名所取代,可能是在食用过程中,其制作方式或所用材料上的变化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一款新的食品推出,即会出现新的名称。例如现今蒸制的圆子与青团等糯食点心,其制作方式基本类似,都是用糯米粉包馅,只是青团所用材料中加入了青色汁液等,遂有了新的品种和名称。

从文献记载看,制作“牢丸”所用的馅料多为肉类(按:“牢丸”之“牢”是古代称作祭品的牲畜。这可能与“牢丸”用作祭品有关。东晋卢谌的《祭法》中云:“春祠用曼头、汤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 可证“牢丸”是祭品的一种),且是咸味的。这在西晋束皙《饼赋》的后半段所载,即反映了这一情况。其云:

……尔乃重罗之面,尘飞雪白;胶粘筋{黍刀},{月高}溔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若绳首,珠连砾散。姜株葱本,萃缕切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漉豉,揽合胶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媀咧敕,薄而不绽。嶲嶲和和,{月襄}色外见。弱如春緜,白如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呧唇,立侍者乾咽。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偏据。盘案材投而辄尽,庖人叁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口习咽利。三笼之后,转更有次。

宋代是我国古代食品文化的繁荣时期,食品制作出现多样化,一些食品的馅料也逐渐丰富,除了肉馅外,其他各种素馅、甜馅也纷纷呈现,如“乳糖圆子”“澄沙团子”等的馅料当是甜味的。“圆子”等食品都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创制,其名称“随形而名”、通俗直白,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流传。因此,牢丸仅局限于肉馅的食品,其名称被其衍生出的“圆子”之类新品种所涵盖,也是很自然的。

汤圆是现今“元宵节”的重要节令食品,那么“元宵节”源于何时呢?关于“元宵节”来源说法很多。有百姓燃灯逃避玉皇大帝惩罚的神话、楚昭王求教孔子漂浮物的故事、汉文帝纪念平诸吕的传说、东方朔救元宵姑娘的美谈等等。但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源自汉代祭祀太一说、源自道教说和源自佛教说。

源自汉代祭祀太一说。以宋代洪迈《上元张灯》一文为代表。《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洪迈以此为据,说:“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宋代朱弁、明代王三聘等也都持此说。 因此,这一说法很有影响。近世尚秉和也认为汉武帝时正月十五已有上元节,说:“一为上元,《汉志》:‘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 今之学者也引以为据。 但是,《史记·乐书》所载的“正月上辛日”,是指正月第一个辛日,根据干支纪年,在不同的年份,这一天可能会是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但不会是正月望日。元宵节是全民的节日,而正月上辛日则主要由帝王进行祭祀之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没有中断。汉代祭祀太一的活动与元宵起源并无直接联系。而尚秉和引用所谓《汉志》的材料,但查《汉书》,并未见相关记载。其材料很可能源自宋代大型类书《锦绣万花谷》,其记载为:“‘金吾放夜’。执金吾杖掌宫外戒非常水火之事。唯正月十五夜,敕许执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出《汉志》)” 查检其他文献,明代《陕西通志》也有类似记载,其云:“京城街道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西京杂记》)” 《锦绣万花谷》所记《汉志》或为《西京杂记》。然而检诸《西京杂记》也无类似记载。实际上,此句文字源自唐代韦述《西都杂记》“金吾禁夜”条:“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 《西都杂记》这条记载正是“金吾不禁”这一成语的出处,所记述的是唐代,而非汉代。

源自道教说。以宋人吕原明《岁时杂记》的说法为代表。其云:“道家常以正月十五为上元。” 道教传其创始人张道陵于正月十五出生,据明人张正常所撰《汉天师世家》载:“祖天师讳道陵,字辅汉,沛丰邑人也。……母梦神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授以香草……感而有娠。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黄云覆室,紫气盈庭……。” 但是,在早期的晋代葛洪《神仙传》却丝毫没有记载正月十五出生这一重要信息,仅云:“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采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提命’,遂学长生之道。” 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而早期道教著作并无“三元”之说,直到北周末年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才出现“三元”一词。该书卷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 可见,早期道教尚无上元的概念,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神化创始人张道陵,逐渐完善出三元的概念。在北周之前,《魏书·高祖纪》提到北魏孝文帝曾因太皇太后之丧而下令暂停“三元告庆之礼” ,这里的“三元”并不是后来道教教义传播的“三元”。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 此外,据南朝梁简文帝《列灯赋》云:“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 蓂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盛开之日就是十五日,《列灯赋》描述的其实就是正月十五张灯的情景。 可见,正月十五赏灯庆典早在道教“三元说”成熟之前,已颇具规模。因此,正月十五过节源自道教说,亦难以为信。

源自佛教说。因宋代高僧赞宁的《僧史略·汉法本传》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白。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也。” 这一记载常被人视作元宵节起源佛教的证据。然而学界多认为《汉法本内传》是伪书, 主要因佛道斗争激烈,是有目的伪造撰写出来的,旨在证明“佛先道后”、“佛优道劣”。任继愈曾针对此现象评述道:“北魏太武帝取缔、镇压佛教之后,佛教、道教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大约在北魏中叶,佛教徒伪造《汉法本内传》等书宣扬佛教优越,而诋毁攻击道教。” 因而,元宵节源于佛教说也难以成立。
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 万达广场社区 - e68321abc01844468596ed9d5dc2b21220180302102132.jpg
书摘|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今人对元宵节的起源也有多种看法,如有的认为元宵节起源自上古时期的“燎祭”。 有的则认为“孟春元日祈谷”为后世“元宵节”的滥觞。 虽然说法各异,但多数论者将元宵节的起源推至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上古时代,祭祀活动与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周礼·夏官·司马》载:“凡祭礼,则祭爟” 。《说文解字》:“爟,……举火曰爟。” 《礼记·王制》载:“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先民点燃火炬或火堆进行祭祀活动,或许就是元宵节点灯的源起。

其实,元宵节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多方面的文化和习俗。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汉代燃灯烛祭太一、道教造作的“三元”说、佛教“燃灯表佛”等法事庆典,对元宵节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有重要影响。在元宵节的发展期间,还融入有猜灯谜、走百病、请紫姑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都不是最初节日起源时所有的。如《武林旧事》“灯品”条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走百病”也叫“走桥”,《帝京景物略》卷二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 一直到唐宋时期,元宵节除了祭祀,还是预卜吉凶的日子。《荆楚岁时记》在“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中引南朝宋人刘敬叔所撰《异苑》记述紫姑神说:“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妬,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 唐宋时期,元宵节还制作面茧进行占卜,《开元天宝遗事》“探官”条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 从上古至唐宋时期,正月十五都有祈求新年五谷丰登或官运亨通等习俗,与上古时期“孟春元日祈谷”的风俗有一定的传承性。
正月十五作为一个节日,起源很早。虽然上辛日祭太一说和明帝表佛说都不能作为确凿证据,但从其他文献资料看,汉魏时期正月十五日已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时日。《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八载,钟会准备谋反,“会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宫,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 这里尽管没有明说正月十五是何节日,但此日显然已非普通之日。

南北朝时,文献已明确载有正月十五日的节日庆典。除上文所引南朝梁简文帝《列灯赋》外,《北史·柳彧传》也载有北朝正月十五的狂欢景象,其云:“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 这种民间活动并没有因北朝统治者的“禁绝”而消逝。到隋代,其热闹气氛有增无减,更为浓烈。《隋书·炀帝纪上》载:大业六年正月“丁丑(十五日),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五》记载更为详细,炀帝大业六年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元朝胡三省注曰:“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可以说,在隋朝,正月十五的民间活动已成为整个国家的正式节日。不过此时的记载都以“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称之,尚未称之为“元宵节”或“上元节”。如《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按:《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东南角,……谓成曰:‘……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

到唐代,“上元”之称逐渐普遍。如唐代诗人崔液《上元夜六首》 其题名即为“上元夜”。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条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 这或因唐代崇尚道教,使道教元素逐渐融入节日风俗。由于正月十五“上元”这天的主要活动是晚上,唐末逐步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如晚唐五代诗人韩偓的诗句“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在宋代除了称“元宵”外,也有称之为“元夕”或“元夕节”的。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的形成,也是逐步兴盛的,并从民间活动演变为国家的正式法定节日。从北周柳彧提议禁绝“正月十五”民间活动可以看出,隋唐以前,正月十五主要是以民间活动为主,尚未完全成为官方的正式节日。也正因为此,早期文献鲜有相关记载。从隋唐开始,正月十五开始上升为官方的正式节日。唐代正月十五点灯庆典活动一般为两夜。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载:“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 至晚在唐末五代年间,已增至三夜。据《旧五代史》载,梁太祖开平三年下诏:“近年以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灯,废停已久。今属开创鸿业,初建洛阳,方在上春,务达阳气,宜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 宋朝元宵张灯时间,从三夜开始增加到四夜,甚至五夜。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张乖崖帅蜀,增十三日一夜灯,谓之挂搭。不敢明言四夜灯,三数年来,杭、益先为五更观灯。尔后诸郡,但公帑民力可办者,多至五夜。”  其实早在宋太祖时,就已有元宵连放五夜灯的先例。南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国朝故事,三元张灯。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根据《开元七年令》《开元二十五年令》《元和令》的记载在唐代元宵节官员还只能休息一日 ,在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后,北宋官员元宵节可以休假长达七日,与元日、寒食、冬至、天庆节一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五大节日。宋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载有北宋中前期官员休假制度,其云:“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 到明代,元宵节假日进一步延长为十日,《明会典》卷七十九载:“永乐七年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为始赐百官节假十日。”文献记载明代张灯一般是五日,但最多的时候也有十多日的。如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载:“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后约中定今五日耳。” 满族入主中原后,基本沿袭了中原地区的习俗和制度,《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五载:“定凡每年元旦令节七日,上元令节三日,端午、中秋、重阳令节,恭遇圣诞令节各一日,万寿圣节七日。” 清代元宵节定为三日。不过,官员起初并不能像前朝那样得到完全休假。《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了这一前后变化,其卷五十六载:“一临朝章服崇德元年定,元日前三日起至第九日止,上元节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止,各官咸朝服。” 清皇太极时,官员还必须身着朝服,不能休息。不过,很快发生了变化。顺治“十一年题准上元前后三日王公百官朝服不理,刑名不搬,事遇有要务仍办理。” 即官员在假日可以不穿朝服,不处理事务了,除非有要事仍需办理。另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 ”,“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内择吉开印。” 封印期内,官员可以不办公事。这段时间也包含了元宵节。如果封印期全部视为假日的话,那么清代元宵节官员实际休假是超过三天的。清代元宵节放灯依汉族传统,一般仍持续五天,“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惟十五夜谓之正灯耳。”

元宵节何时开始吃汤圆,起源已难详考,但是民间有不少相关的传说故事。如宋代文献《三余帖》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  与嫦娥奔月相关联的食俗,最早与之联系的是汤圆,而非月饼。现在中国赏月通常是吃月饼。但赏月吃圆子的习俗,在日本得到了沿袭和传承。

在宋代以前,“正月十五”已有一些特殊的食俗,这些食俗或为元宵节吃汤圆的滥觞。南北朝时,正月十五流行吃一种膏粥。《荆楚岁时记》在“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条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记故事说:“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讫而去,遂失所在。成如言作膏粥,自此以后,年年大得蚕。”

唐代“正月十五”流行的是吃面茧等食品,吃面茧一直到宋代都很流行。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载:“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也。” 在官宦人家还以此进行占卜为戏。《开元天宝遗事》“探官”条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 唐代主要是官宦人家塞官位帖占卜官运高下为戏,到了宋代占卜的内容更为广泛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其中占一岁之福祸戏作长句》:“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反映了时人做面茧并不局限于官场士人对于官位的占卜,民间对新一年有着多样化的祈福内容。唐代的面茧和南北朝的膏粥,虽然是完全不同的食品,但都与养蚕相关,寄予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至宋代,不仅有“元子”、“圆子”之名,而且已有元宵吃汤圆的记载。《东京梦华录》就有“元子”、“圆子”的记载 ,《梦粱录》卷十六记述南宋杭州“沿街巷陌盘卖点心”中有“元子”“汤团”“水团”, 《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食品中有“乳糖圆子”和“澄沙圆子”。 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或是最早描述元宵吃圆子的诗词, 其云: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除了汤圆(团子),宋代元宵节流行的食品还有很多,《武林旧事》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饣追饣白}、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诸色龙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 《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元宵食俗大多已不再流行,唯有所食汤圆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从《饼赋》看,汤圆的前身“牢丸”是“四时皆宜”的食品,尚未与元宵节有任何联系。可以说,元宵吃圆子的习俗是在魏晋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从汤圆的历史看,其前身“牢丸”很早就已存在并广为食用,为何至宋代,才成为元宵节举国普遍的节令食品呢?像《三余帖》记载的汤圆与嫦娥的传说,在宋以前也未曾记载。其实,这和我国南北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南北稻麦种植的变化相关。据研究,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气候一直是向干旱方向变化,旱地的小麦逐渐成为北方主要农作物,所以新年时北方人会以吃饺子作为节令食品,南方则鲜有之。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吃汤圆等糯食的传统比北方兴盛。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基本在北方,节令食品自然以北方的食品为主导。隋唐时期是南北稻麦消费的转折点,因为北方的干旱化和长年的战争,使得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越北方。隋唐以后南方的稻作农业蒸蒸日上,而稻作又比麦作物产量高。因此,隋唐及以后历代王朝都依赖运河漕运将南方的大米运往北方。糯食自然有了更强有力的影响力。大量记载汤圆的早期作品,都出现在南宋时期。正是南宋偏安南方,南方的糯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继而反映在文化节俗上,并渗透进文学作品中。
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 万达广场社区 - 248c1a02bbcb4d368d652c3c54dd821d20180302102128.png
书摘|正月十五忆唐宋:花灯衰落,汤圆崛起

现在各地对于汤圆是有不同的称呼,由于北方主要在元宵节才吃圆子,北方逐渐将汤圆称之为元宵,江南等地则称汤团、汤圆,广东岭南地区称汤丸等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其实也代表了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过,自古以来,很多人并不知其中差别。如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 认为北方的元宵就是江南的汤圆。甚至现在一些节俗普及读物认为汤圆是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不吉利,而下令改名为“汤圆”,才使得汤圆之名流行开来。 实际上,汤团、汤圆之名古已有之,是民间长期使用的名称,与袁世凯没有关系。在制作工艺和口感上,也不是刘若愚所认为的北方元宵即江南汤圆。南方的汤圆通常制作方式是用糯米粉和成面团,包入馅料,揉成圆球状,有时为了区别不同的馅料,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放入水中煮熟后食用。北方的元宵则是以较为干硬的馅料为基础,蘸上水,在糯米粉中滚动,一边滚再一边洒水,逐渐滚成球形。现在不少南方小食店里的汤圆,大多采用的是北方元宵的做法,并非南方传统汤圆制作方法。不同的制作工艺,会产生不同的口感。制作相对简单的北方元宵比南方传统汤圆的口感要粗一些。此外,元宵的馅料要求是较为干硬的,所以材料种类受到一定局限。汤圆的馅料则丰富的多,各种甜的、咸的、荤的、素的都有。汤圆在广东岭南地区叫汤丸,在解放前,传统的汤丸用料比较单一,主要用小块黄糖为馅,放在番薯糖水中食用。

汤圆与元宵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元宵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民俗文化元素,形成了吃汤圆、燃灯赏灯、猜灯谜、走百病、请紫姑等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元宵节所食用的汤圆,因蕴含着团圆、美满的吉祥之意,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各种食俗,成为元宵节最主要的节令食品。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就有对新年生活的美好祈望。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亲人团圆,随着节日的发展演变,已成为元宵节的核心,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与王冕合作,撰于2016年10月

来源: 网易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4-26 20: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