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走在"过劳死"的边缘? 3类人群要小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轻的时候拿命换钱,年老的时候就要拿钱换命。这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行为写照。熬夜加班、通宵赶稿、升职充电等等,他们不时的"纵容"自己,以健康为代价,透支着身体,趁着年轻,拼一回。“出来混!迟早是要还”这对年轻人来说再恰当不过了。
  超时工作 拼命加班
  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家庭负担重,工作量大……他们用一个个理由“纵容”自己,以健康为代价,透支未来的生命来工作。
  参加工作4年多的吕非,也有过年少轻狂的日子。刚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遇上过一次大会议,办公室主任带着她做方案,两人在办公室里吃了点快餐,一直做到9点多,吕非有点累了,就关了电脑想先走。没想到主任生气了:“你怎么这么没责任心,活没干完就要走?明天再做?来得及吗?”
  吕非留下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给自己制定了苛刻的工作计划,几乎每天都超量完成,并且为此沾沾自喜,而且精神越来越好。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吕非感觉越来越疲劳,起床越来越难,工作的效率也一天天降低,连成就感也渐渐消失,吕非试过放自己长假,可是,即便身处大自然,她都不安心,老是担心自己会失去工作,担心自己现在的职位会被别人“占领”。
  回到单位,她加倍努力,但身体却在抗议:她的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不能久坐,不能久对电脑。“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停下来,但我真的很累……”她说。
 20岁的人60岁的颈椎
  8成白领都有或轻或重的颈椎疾病。这病是不可逆的,通过游泳、瑜珈等体育运动可以部分改善病情,而桑拿、足疗、按摩等,也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谁正走在“过劳死”边缘?

  66%的人有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等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记忆力明显衰退的占57%;脾气暴躁、焦虑者占48%。而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等业从业者、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而这些都是“过劳死”的潜在人群。
“过劳死”青睐三种人:
  1.有钱人,特别是其中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

  2.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3.有遗传早亡血统,又忽视健康的人。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近年来,患有“过劳死”、“亚健康症状”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多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而且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

  究其原因,其一是饮食习惯的原因,以前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多,现在肥胖症多,“将军肚”其实就是显形性肥胖病,这是很多疾病发展的土壤,可能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等;

  其二是天气的原因,比如说天气越来越热,所以烦躁病多、虚寒病多;

  其三是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压力大了,心理和精神疾病就多了,如忧郁症、健忘症等;其四工作方式也变了,坐的机会多了,走的机会少了,身体的自身免疫力也在下降。
提醒警惕“过劳死”的前兆
  俗话说,人有生、老、病、死,这是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但“过劳死”没有这个连续的过程,是直接跳到了死,但这个跳的过程里,有一个“物质基础”。

  那么“过劳死”的这些“物质基础”包括的内容太多了,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包含在内。

  哪些症状出现后,就要警惕“过劳死”呢?

  出现以下情况就要留意了: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黏、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如何摆脱过度疲劳
  消除脑力疲劳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积极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解脱。病理性疲劳,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

  饮食补充法: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多吃含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多吃水果、蔬菜,适量饮水。

  休息恢复法: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听音乐、绘画、散步等有助解除生理疲劳。

  科学健身方法:一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骑车、爬山等;二是腹式呼吸,全身放松后深呼吸,鼓足腹部,憋一会儿再慢慢呼出;三是做保健操;四是点穴按摩。
“过劳死”只有预防
  “累”病没有特效药,病程越长越难治,病程要是超过三四年的话,治疗会相当困难。为此,要避免此症的痛苦,要防止“累死”,最重要的还是预防,避免长时间的极度紧张和精神负担过重。

  预防“过劳死”除了注意饮食、卫生、生活质量、运动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中医调理。

  "过劳"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状态,而这些正是所说的“过劳死”的“基础病症”。“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预防“过劳死”的最好途径。


该贴已经同步到 清菡的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0-17 0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