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创作需要仪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10: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仪式感是人们在仪式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在感受。通常认为仪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活动,巫术是巫师通过某些特定的仪式行为,获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以达到影响和控制某些人和事的目的。在巫术活动中,人们相信这些仪式行为会对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仪式本身也会生起崇敬、安宁、神圣、敬畏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感受。
艺术创作需要仪式感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810250832000107014816361.jpg
美学家认为,巫术活动所引发的种种情感体验塑造了人类的形象思维,成为审美意识发生的源泉。美国学者哈里森认为:“仪式是从现实生活到作为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激情的艺术的过渡阶段。”在特定的仪式行为中,往往通过布置场景、佩戴面具,以及语言、舞蹈、音乐等颇有艺术意味的形式来进行和表现,内在的情感体验与外在的仪式行为相粘结、沟通,乃至深度契合为一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主体的审美感受。

巫术仪式中的畏怖感来源于那些神秘的咒语、音乐、面具或舞蹈所展现的场景和气氛。这些表现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傩戏,是在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傩戏的表演者按照角色头戴“牛”“鬼”等的彩绘面具,装扮成各种“鬼”“神”,面目狰狞而严厉。商代青铜器上所刻画的“鹰爪”“羊角”“蛇身”“牛耳”等等艺术形象,也充分体现了原始艺术的创造性。这些造型如同面具一样,通过变形、夸张,打破了自然界限、人神界限,形成了一种怪诞风格,给人以恐怖、凄厉、阴森、神秘的审美体验。

儒家礼仪所表现的是一种礼乐文化,重在起到一种教化作用,使人修身养性,谦和有礼,威仪有序,从而体悟天道,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完成。《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所呈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彰显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和仪则。因为和谐,万物皆能化育而生生不息;因为有序,万物皆能加以区别。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礼乐文化就是通过礼与乐的相得益彰,来达到秩序与和谐的统一。礼乐教化贯通天地,所臻至的最高境界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乐记·乐论》)这种中正有序、和谐的思想也表现在儒家的建筑艺术之中。《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中正有序、和谐,讲究的是次序分明、错落有致又彼此呼应,是儒家礼乐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种建筑形式讲究方正对称,在平面布置上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都严格地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如现在可见的故宫、古代的官邸都按照这一布局形制。不光是建筑是这样,儒家的祭祀仪式、登基大典等都给人一种中正之感。

从事艺术创作,仪式感既体现在微观的细枝末节上,又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气象上,因为艺术所要还原的是世界原始的本真,这一过程既是审美的,也包含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意义,因此必然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换言之,仪式感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对仪式的尊重其实就是对创作过程的尊重。富于仪式感的创造过程,所展现的艺术成果必然也因此具备更充沛的情感内核,给人以更强烈的感动。

夏一栋

原标题:艺术创作需要仪式感

来源: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0-28 17: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