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7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13: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是个“好古”的国家,“尊古法制”成了一句口头禅。黄宾虹:“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如醇。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画已有水无酒,故淡而无味。”这是绝对的崇古论。米芾《论书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折言光尤可憎恶也。”也是以古为准。宋代郭若虚“论古今优劣”:“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所言正是唐宋之别,一语中的。这是画论中少见的客观评鉴。若以个人为言,传统的儒家教育,总是教人处世要温良恭谦,谦虚是做人的原则。从书画的创作,敢说自己超越古人,史上几乎难得一见,有之“两文敏一大千”。
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902200858000159037857105.jpg
明  董其昌  燕京八景图册之舫斋候月

书画学习的过程中,取资于往古先贤,求得“古意”,往往被视为能出“新意”。“汲古润今”仍被高举为法门津渡。“汲古润今”,赵孟頫(1254-1322年)的画论,提出“古意”一语。对“古意”的诠释,已非新题。还是列举赵孟頫的自我题辞,以为论述。

更具体的学画经验表述,对学习唐人的成就,赵孟頫相当自负,《人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自题两则,其一:“吾自少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其二:“元贞丙申岁(1236年)作。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己亥(1299年)子昂重题。”自道“自谓不愧唐人”,表示至少能与唐人比肩并席,当然是超越过宋人一代。更进一步,又题:“余自幼好画马,自谓颇尽物之性”。友人郭佑尝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在曹干上。’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
又有赵孟頫自题《红衣罗汉图》:“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庚申岁(1320年)四月一日, 孟頫书。”是画此《红衣罗汉图》,又是自许超过“五代王齐翰”辈。《人骑图》来自学唐人“古意”,画马能与李公麟抗衡,画人物超越五代北宋。古意与新情,字面上是相对的,古意可以生新情,新情借古意表述。“古”所指也未必有一定的时段。赵孟頫之学古,“古”是隔代,或者说,南宋代山水、人物,非他所能满意。单纯地说,风格发展到极致,又重回到转寻更早的源头,所谓“风格循环”。

后赵孟頫三百年,同样谥号“文敏”的董其昌(1555-1636年),于书画高自标许,更具体地喜与赵孟頫、沈周、文征明对垒。整体的书法史发展,董其昌自豪地说出:“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具体地置身于时代长流,即便是率尔酬应的书写,“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微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古来论书都重用笔,殊不知笔须托墨,才能留笔迹。怀素《自叙帖》:“初疑轻烟澹古松”、“古瘦漓骊半无墨”、“驰豪骤墨剧奔驷”诸语即是。“多见古人真迹”才能知墨色,而非墨拓本的黑纸白字所能见。董其昌的用墨观点,也开启后来者如王铎(1592-1652年)一辈的书风特色之一。

对于赵孟頫,具体地道出:“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相关于“生”与“熟”,董其昌解释:“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因技巧熟练,而有习气的俗。又有相同的说法,“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赵与董,都曾致力于学习李邕(678-74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杂书册》上,董自跋:“学李北海书五十五年矣!初时专习,颇为近之,近复忘其旧学,然时一拟,书亦不落吴兴后也。”又“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这些名言,也一样地充满着“自豪”又“自省”。

相对于书法、绘画一面,董其昌于赵孟頫并无微词。万历癸未(1583年)见《鹊华秋色图》于项元汴家。董其昌于《鹊华秋色》赞美:“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舍短。亦如书家以肖似古人不能变体为书奴也。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晒画武昌公廨题。其昌。”于跋《宋高宗书七言律诗册》:“思陵书杜少陵诗,赵吴兴补图,乃称二绝。赵画学王摩诘,笔法秀古,使在宋时应诏,当压驹、骕辈,为宗室白眉矣!甲辰六月(1604年)观于西湖画舫。董其昌题。”

早年董氏普遍学习各家,加以阅历丰富,归结出:“画平原师赵大年(活动于1070-1100年),重江迭嶂师江贯道(活动十二世纪初),皴法用董源(十世纪初)麻披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将军(653-718年)《秋江待渡》及郭忠恕(活动十世纪)雪景,李成(916-967年)画有小幅水墨及著名青绿,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再四五年,文(征明1470-1559年)、沈(周1427-1509年)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董其昌试图用来超越前辈的信念,“再四五年,文(征明1470-1559年)、沈(1427-1509年)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妙方是集各家优点而大成的方法。
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902200900000166725058475.jpg
万历癸巳(1593年)董其昌在北京见黄公望《富春山居》,万历丙申(1596年)收得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于前隔水裱绫,大呼此卷“吾师乎!吾师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董其昌之擅用墨,其得来自黄公望,上两卷所显现的墨“润”可为说明。张庚论述董其昌用墨:“麓台(王原祁)云,董思翁之笔,犹人所能,其用墨之鲜彩,一片清光,奕然动人,仙矣!岂人力所能得而办?”董其昌巨轴《夏木垂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因水墨的交溶,画境爽朗潇洒,生机处处,而这种特征成为董其昌的的特殊风格,然而,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相比对,则知其所来自。

董其昌在中国山水画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将山水画“墨”之美,表现得淋漓至尽。董其昌也建立了抽像的山水空间之美,如《江山秋霁》即是代表作,难怪,董其昌自信满满的写下“恨古人不见我也”的心情。董不愿当“书奴”,又岂可能当“画奴”。董屡屡高呼“吾家北苑”,但真正的落实于作品上,也是如他自己本相的书法、画法,某某家云云,祇是意有所指,还是自我的董其昌。董氏59岁(1613年)有名的《论书》亲写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他参禅的领悟用之于书法,或者说为他的临古说法。《论书》中写道:“哪咤拆肉还父,拆骨还母,须有父母未生前身,始得楞严八道之义。”要的是自我本相。是以看董书董画都作如是观。
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902200900000455629632571.jpg
张大千:“老夫自擅传家笔”

《大风堂名迹》之序言,以自信的口吻写道:“余幼饫庭训;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穷源篆籀。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涉倪黄,莫不心摹手追……其后瞻摩画壁,西陟敦煌……一解纸墨,便别宋元,间橅签贉,即区真赝……世推吾画为五百年之所无,抑知吾之精鉴,足使墨林(1525-1590年)推诚,清标(1620-1691年)却步,仪周(1683-1744年)敛手,虚斋(1864-1949年)降心,五百年间,又岂有第二人哉?”这序文,简略地说到,他个人涉猎的古代名家,宋元以来无所不包,更有古人所未及的魏唐敦煌。此书其后于1978年再版于台北,大千重序此书,又明言收藏的目的是:“挹彼菁华,助我丹青。”他也清楚地表达,以一己的力量网罗前代名迹,要的是为己所用,大千自己是此中豪杰。

1920至1930年之间所画《二叟赏梅图》,人物的造形应是从任伯年与陈洪绶画风交融得稿。画成时即题:“此画当非任渭长(1823-1857年),辈所能梦见。世无赏音,且以予为妄人矣!掷笔三叹。婉君(1917-?)保之。爰记。”庚辰(1940年)再题,“老莲画出阎立本历代帝王像,上溯六朝,未落宋元人一笔。近见曹望禧造像,益知其源流所自也。”本幅第一题有此自负的口吻,显然是上溯陈老莲(洪绶1599-1652年)的风格,所以说是任渭长,任伯年这一系脉,张大千自认已不为然,因此可以超越任渭长。曹望禧造像是北魏正光六年(525年),正是陈洪绶追随的六朝古风。

对于十六世纪所产生的“没骨山水”,张大千更直接对垒于董其昌。《临唐代杨升峒关蒲雪图》指出:“峒关图董其昌临本甚多。”这也说出张大千在此时已注意到这种色彩意农厚的“没骨山水”。本幅与他后来的“没骨山水”更忠实于董其昌或晚明所有的色彩式“杨升山水”,这可见于树干与点叶,基本的山水树石勾勒,还是一般的山水画法,没有他后来画此路风格的强烈敷色。题临此幅《唐杨升峒关蒲雪图》:“青绿没骨出于吾家僧繇,董文敏数临之,此又临文敏者,丁亥(1947年)二月张大千。”左方又题诗一首“华堂一代老宗师,瘦树枯山淡逾宜。谁信峒关蒲雪起,却从绚烂出雄奇。”好一句“却从绚烂出雄奇”。这是对色彩的礼赞。1963年《秋山红树图》题:“精鉴华亭莫漫衿,误将蒲雪许杨升。老夫自擅传家笔,如此秋山得未曾。董文敏盛称杨升《峒关蒲雪图》,而吾家僧繇《秋山红树》,实为没骨之祖。此图约略似之,癸卯(1963年)六月既望。蜀郡张大千爰。”

张大千的见闻极广,见过张僧繇和杨升的画作或传称的作品,吾人不必置疑,然就今人容易得见的诸作,一是和存世的董其昌《秋山红树》对比,而更令人想起的是敦煌320窟盛唐《日想观》山水,必是大千所熟悉的。董其昌虽云“没骨山水”,画来还见树干有勾勒圈叶,山有皴法,赋彩犹是清雅,张大千更是浓重,直接施朱敷白,涂青抹绿,已然如壁画的重厚,已然非“没骨”一法所局限。

结语:

(作者:王耀庭 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原处长)

原标题:争胜古人——两文敏一大千

王耀庭

来源:美术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4-19 11: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