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山西地质博物馆地下修复室,伴随飞扬粉尘与刺耳噪音,吕波身着工作服,戴着防尘面罩,正手拿刻笔,对一具化石进行修复。
一周前的一则报道,将吕波带入公众视线。2010年,山西地质博物馆在山西榆社一地层中,采集到“择义王氏鳄”化石。经过历时三年的修复工作,吕波将生活于三叠纪中期(距今约2.3亿年)的“择义王氏鳄”标本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参观者对修复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对古生物化石修复师这一职业,充满敬畏。
现为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师的吕波出生于1987年,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人,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业前,吕波的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虽不对口,但随着工作深入,他的兴趣愈加浓厚。不过吕波也忧虑,担心这项“手艺”会失传,存在传承难的问题。
一块“王氏鳄”标本我修了两年
吕波:很多人以为化石修复师只需要修复化石就好了,其实并不是。也需要到外面挖掘,挖掘化石需要石膏,而石膏冬天不会凝固,一般只能在夏天进行。山西大同的榆社,是主要挖掘点,可挖掘的化石种类较多。挖掘到后,进行化石登记,拍照、存档;然后,回来再进行修复,完成后再入库登记。 吕波:这个要看化石大小。时间不等,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修复一块骨头,半天或者一天,就可以;大一点的,像“择义王氏鳄”(简称“王氏鳄”),一块标本我修了两年,另一块修了一年。
吕波:主要在技术方面,考验技术活儿。刚开始修王氏鳄时,岩层较硬,内部化石又比较软,一不小心就会伤到骨头表面。在化石上面大概三十厘米的岩层处,先用锤子、錾子凿上一部分,然后改用“气动风刻笔”,它可以防止震动,破坏化石。快接近化石时,岩层表面会泛白,下面就是化石,这时要改用气动工具,例如“剔针”。
新京报:花费三年修复“王氏鳄”,觉得值吗?
谈动力
新京报:当初为何会选择这份工作?
新京报:这份职业与你的专业不对口,接受过专业培训吗?
新京报:是否有因为工作枯燥,而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新京报:能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
新京报:家人支持你的工作吗?
新京报:未来会继续从事这份职业吗?
谈传承
新京报:你认为化石修复的意义是什么?
新京报:据你所掌握的信息,目前大概有多少人从事这份职业?
新京报:修复化石技术的传承存在困难吗?
新京报:目前很多古老的手艺都在逐渐失传,有一部分原因是找不到传承人,对此你怎么看?
吕波:确实,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也很忧虑。不过有时看到社会业余爱好者,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化石挖掘、修复,挺欣慰的。(李一凡 曹梦怡)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