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蛮好,故事完整”“很羡慕这种热情与执行力”“大一建筑新生受益匪浅”……在豆瓣回应区,网友纷纷留言。
张懿文的任课教师——文章中提到的“拥有有趣灵魂”的“白玉兰”老师,也在朋友圈里为她“比心”:“是你们让我们变得更好,如果你们也觉得自己变得更好了,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利用空余时间,她开始回顾自己上大学以来的点点滴滴。“没想到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光一年级的内容就写了两万多字,花了两个月时间。” 当然,最多的还是那些深深影响过她的老师。
张懿文将这些都记在日记本里。在她看来,老师和前辈们不经意间道出的人生感悟与经验、分享的案例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这些都让她感到厚度与温度,帮助自己迅速成长。
同时,她也收获了专业带给她的更多感悟。比如,在所进行的“从树枝——辣椒——灯具观察中,提取抽象空间结构”的训练过程中,从“形”到“空间”这一视角的转变,让她对整个世界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2014年,因为对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的崇拜,怀揣着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梦想的张懿文走进了西安建大。幸运的是,她被分到了教改班。
在大一时的张懿文看来,刘克成教授倡导的教学改革“有太多太多的无法理解”。比如,当同一时期其他同学在做平面、立体与色彩构成的训练时,教改班的同学们则专注于“基于对自然物的观察发现,从中提取出抽象空间结构”。
而今,经过了养眼与感性建筑观培养、方法学习和理性思考、逻辑方式和思维重构等一系列训练后,张懿文觉得自己有底气去完成更专门化和更交叉的设计和研究,也让她更确定了什么是好的建筑和好的建筑师,就像她在文中写到的那样——“好建筑有两种:一种是令人感动的建筑,另一种是传承了文化的建筑。而好的建筑师则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即将赴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懿文,将用两个月左右时间继续讲述她与建筑的故事。谈及对自己的期望,她说“要像‘白玉兰’老师说的那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马长蕊 王俊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