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9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7: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宣判;济南一位看房者“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售楼部的视频近日火遍了朋友圈。最近这两条热门新闻,把“人脸识别”信息泄露的问题无比清晰地拉近到普通人面前。随着人脸识别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该技术的滥用与安全之忧,频频引发争议和讨论。
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 万达广场社区 - 5243fbf2b211931398c1c918ee3ba3d090238da6.jpg
图片来自网络

用户和消费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近期,英国《自然》杂志对480位从事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受访者强烈认为,应该有其他法规来规范公共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超过40%的人则希望禁止实时大规模监视。谷歌、亚马逊、IBM和微软等公司都呼吁在人脸识别系统方面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包括上述专业研究人员在内的人们在担忧什么?需要警惕什么?

并非新兴事物

人脸识别已经有近60年历史

1960年代,旧金山湾区的帕洛阿尔托尚未因硅谷闻名。当地一家名为“全景研究”(Panoramic Research)的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古怪实验,教计算机认识人脸。研究员们拍下人的脸部特写,在照片上标记出五官、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再通过人工将这些数字输入计算机。

最初,全景公司只有一间小办公室,电脑是从邻居家租来的,为了节约租金,他们通常在夜间进行实验。Woody Bledsoe是全景公司的创始人,他需要为研究项目寻找资助。

1963年他在给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称,计划先建立10个人的人脸数据库,面对一张未知者的照片,计算机可以与已有数据进行比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数据库可以增加到数千人”。

1970年,大阪世博会,还在京都大学读博士的金出武雄(Takeo Kanade)设计了一套装置。观众在镜头前坐上3秒钟,等待面部扫描,计算机会将他/她的眼睛、脸颊大小和五官比例与当时的名流对比。作为比对基准的名人大约有5个,约翰·肯尼迪、温斯顿·丘吉尔、玛丽莲·梦露,扫描后,屏幕会显示测评结果,“您拥有一张梦露同款脸型”。 这台装置在世博会上大获成功,金出武雄在一次演讲中回忆,约有数千人进行了扫描。他的教授有些遗憾,未能将所有的数据保留形成数据库。
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 万达广场社区 - 4034970a304e251f43a474102a8566107e3e5396.jpg
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大规模应用于机场。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初期探索之后,技术在1980和1990年代有了突破。通过新技术,人们可以从图像中定位人脸,并提取其面部特征,不再需要手动测量、录入数据,自动识别人脸成为可能。

接着是技术的迅速扩张。从60年前只有10张人脸的数据库起步,如今人脸识别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机场、海关甚至居住小区的身份验证,到匹配了人脸识别摄像头的“智能灯柱”,从设计软件中的照片标记功能,到智能手机、支付程序。一些国家已经将人脸信息纳入电子公民身份体系,比如印度的Adahaah计划、新加坡的Sin Pass。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沈茂祯(Terence Sim)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研究的最初人们更多聚焦在技术本身,学界开始讨论隐私问题比较晚,大约在2005至2006年左右。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而相关法律保护仍待健全。

人脸信息滥用

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隐患?

对于人脸识别的担忧,大多源于面部信息泄漏的安全隐患。

据专家介绍,人脸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即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通过计算机进行个人身份鉴定。如果说同为生物识别的指纹识别需要主动“画押”,人脸识别则可以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一旦人脸及其相关信息“落入贼手”,民众的合法权益极易遭受侵害。

今年7月,有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贩卖人脸信息。以五毛钱一份的低价打包出售后,被盗的人脸信息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杭州、深圳等地警方破获的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均使用了“AI换脸技术”。在非法获取公民照片后,通过“照片活化”的方式生成动态视频,成功骗过人脸核验机制,进而为犯罪团伙提供黑产服务。
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 万达广场社区 - 342ac65c103853433b05d5ca1f101f79cb80881a.jpg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说,目前网络黑市中售卖的人脸信息,很多并非单纯的“人脸照片”,而是包含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如果人脸信息同其他身份信息或行踪信息相匹配,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从事犯罪活动。

人脸信息泄漏的隐患主要在存储环节。专家介绍,目前人脸数据一般存储于人脸识别应用的运营方或技术提供方的数据库中。无论是在本地服务器还是在云端,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安防措施。一旦服务器遭到入侵,人脸数据就面临着泄露风险。

事实上,对人脸识别的争议已在全球多国出现,处于风口浪尖的科技巨头首当其冲。此前,IBM主动放弃人脸识别业务,宣布将不再提供、开发或研究任何人脸识别和人脸分析软件;微软则在去年删除了其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

加强法律监管

国内多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

人脸识别涉及身份信息采集识别与个人隐私保护等话题,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在法律层面,中国针对生物特征信息采集和储存做了具体规定,为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的搜集使用划定了边界。

正在征求意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

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提出,处理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而在人脸生物识别信息的存储方面,最新版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敏感信息,要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原则上不应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仅存储摘要信息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对收集个人生物信息的管理,核心在于对获取方的管理。应当遵循“能不采集个人生物信息就不采集”的原则。同时应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具备采集资格的主体范围。
关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隐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 万达广场社区 - 91529822720e0cf32ffc70a284455d18be09aa6f.jpg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目前,针对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问题,包括天津、南京、杭州在内的多地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天津】

12月1日,《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表决通过,并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据此,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南京】

针对“戴头盔逛售楼处”一事,南京市率先向楼盘的人脸识别系统出手。日前,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紧急通知,要求楼盘售楼处未经别人同意,不得拍摄来访人员的面部信息。

【徐州】

与此同时,有开发商透露,继南京之后,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向部分新开楼盘和续销楼盘项目发出口头通知,要求售楼处不得使用“人脸识别”系统。

【杭州】

10月被提请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资料显示,除杭州市修订草案外,安徽省、兰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业管理条例》,也就业主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明文规定。但这些条例中没有明确提到指纹、人脸数据等生物信息,也没有涉及强制收集问题。如果修订草案通过,《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

来源:封面新闻 张琴 综合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科技日报 人民日报 新华网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4-29 11: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