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中心美国引爆金融风暴可算第一波,而欧洲诸国遭遇债务危机可算第二波,欧美的经济危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还局限在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之内,而当下中国也遭遇银行钱荒,预示着新兴市场国家即将遭遇经济危机的第三波冲击,中国能否扛得住?
文/振兴中华统一阵线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年。漩涡中心美国引爆金融风暴可算第一波,而欧洲诸国遭遇债务危机可算第二波,欧美的经济危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还局限在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之内,而当下中国也遭遇银行钱荒,预示着新兴市场国家即将遭遇经济危机的第三波冲击,中国能否扛得住?
说到经济危机,根本上仍然不脱“过剩”的生产与“不足”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经济已经彻底被金融化情形之下,生产和消费都被金融纳入其中,金融化造就借贷生产和借贷消费,而金融行业必然要攫取比平均利润率更高的超额利润率,才足以维持金融体系的运行。比较之下,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发达和成熟,而新兴经济体仍然处在经济金融化的前夜。于是,我们看到:全世界都遭遇经济危机,而欧美国家主要局限在金融体系之内,民众生产生活遭遇波动相对不大,而新兴经济体则从生产困难到通货膨胀率高启,波动从实体经济遭遇挫折向金融体系难以为继蔓延。这就是经济危机第三波的苗头指向。
中国遭遇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国内消费不足和消费升级困难的集中体现。而随着美国制造业回归、日本货币贬值以低价相挤压中国的贸易份额、欧洲贸易壁垒重重,中国过剩的生产面对日益紧缩的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消费下降趋势之下,通货膨胀率仍然高启是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系统欲维持超额利润率的冒险举动,金融系统追求超额利润而将流动性空转的举动必须受到压制是表面问题,如何促进就业、增加消费并提升国内消费升级才是根本之道。
美国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的应对之策,只有减少失业率和促进制造业回归是根本之举,而量化宽松注入流动性则只是扬汤止沸,欧洲一贯以标准壁垒和技术壁垒来提升内部消费和有序控制外贸输入,美国以资本回报率为导向来优化金融体系的配置,而北欧则以福利化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一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能短时以接受欧美资本和产业输出而获得一定的发展机会,在资本优化配置和促及消费及消费升级上,却缺乏长期的后劲。
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股市熊冠全球,反映的是中国金融体系根本上的问题在于资本回报率不足。而四万亿的刺激计划仍然投向生产领域则反映的是对拓展国内消费的完全无视,中国地方债的威胁不在其数目与日俱增,而在于举债度日的行政成本终将转嫁到纳税人头上。房价不断上涨,表面上催生了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制造的经济繁荣,实则暗含着推高资本价格,反而降低了资本回报率的实质隐忧。
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生产集中,造成了垄断,这就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步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过程。中国的大一统传统可以说先天具有垄断的特征,而缺乏的是对垄断的认识和垄断作用的合理运用。提高环保标准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劳动效率,技术标准是无形的准入垄断;纳入行业上下游组建托拉斯集团,如煤钢联营、发电输电联营,引导金融来优化资产配置,合理安排生产。将接受国家补贴的国有垄断企业分拆,促进行业内部竞争等同于降低了社会成本。既要加大垄断更要深化垄断,还要以竞争来促进垄断降低成本。中国以压低劳动力成本换取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了,认识到生产只是价值的产生而消费才是价值的实现,就会认同并理解促进消费及消费升级对于经济的意义:
养老金入市不会拯救中国的股市,应该让国有股以分红收益直接划拨补充养老金亏空;
开征遗产税、房产税以拟补地方债,则减少纳税人负担;
国债发行的用途去投入医保。
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社会的资本化,而资本的核心在于回报而不是资本的价格。以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犹如推经济的牛屁股前行,资本金的投入越来越大,而利润率相对越来越低,最终利润率归零,当生产过剩的时候甚至亏损。而促进消费的经济增长如同牵经济的牛鼻子而前行,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一分,则老百姓增加消费一分,利润率起码百分之百。
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则既得利益者必然维持垄断而遏制竞争改革,贫穷者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终至破产,倘如此则叙利亚之乱不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