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穿戴交流会上,我最怕会上讨论“这个产品的硬需求是什么”,明明没有硬需求,还要装模作样地在台上讨论一番,然后得出 “硬需求是有的,只是不太可能是现在” 的结论,今天我要说的是,硬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
市场上已有的穿戴式产品望过去,谁都不能指出哪个产品是解决了硬需求才存在的,Nike的手环、前苹果CEO的Misfit、Jawbone UP的手环都还只是踩中了一个点,一个是运动理念、一个是设计、一个是国人将醒未醒的健身理念。而且这些“轻需求”并不影响它们在天猫京东上卖地还不错
如果真要讨论硬需求,从物联网角度来说, 手机算一个;移动电源算一个;电脑算一个;电饭煲算一个……但是大家想过没有,90年代几个人拿着大哥大的时候手机算不算硬需求?手机电池问题解决了移动电源会不会算硬需求?连饭都吃不饱的80年代电脑算不算硬需求?都用高压锅的时候电饭煲算不算硬需求?
这些产品一开始的时候都没人把它当硬需对待,而是等大家都要买一个的时候,旁边的人才跟风买一个,慢慢地大家就把它当硬需求了。 至于大家都买一个的时刻何时到来?这个没人能告诉你确切答案,所以现在早期的穿戴式参与者从设计、健身、家用医疗这些入口切入的时候是完全正确的,越是不知道越要尝试,这样才能为发现硬需求做好前期准备。 硬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
现在国内的创业者中,我看到有倾心在设计上的,如果它的设计感动了我,我就会买一个,这种因为工艺设计让消费者买单的行为可以算是“创造了”一种硬需求。有倾心在家用医疗上,如果它的功能之一,比如促进血液循环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我就会买一个,因为每天坐在电脑面前8小时以上的我内心是对血液循环有担忧的,这种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行为也可以算是“创造了”一种硬需求。
还有的倾心在装B上的,这类产品挺多,但满足装B在我眼里也是“创造了”一种硬需求, 这是一个信仰缺失时代的特殊产物。
所以做产品的不要再拘泥于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硬需求,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产品才有硬需求,可穿戴本身就不是一个硬需求类别,而是需要创业者们去创造,去影响消费者,如果你能把国人将醒未醒的健身理念唤醒了;如果你能让医疗跟家用结合地更近一点;如果你能把一件不常用的东西变成大家都用的东西,你就成功了!
最后送上鲁迅的那句话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