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末代千分考”收官九年来学生选择走向多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新社上海3月3日电 (记者 邹瑞玥)俗称“千分考”的复旦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3日在沪收官。这一在江浙沪开展9年的笔试加面试的选拔形式明年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今年这场考试也被誉为“末代千分考”。2015年起,复旦将试点引入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笔试,江浙地区的选拔方式尚在酝酿中。

  3个小时,200选择题,除了在绝大多数考生看来根本做不完的“千分考”笔试,面试中各种匪夷所思的开放性试题几乎每年都能成为此间民众热议的话题。“如来佛和玉皇大帝谁更大”,“为什么中国会存在唐诗形式,外国却没有”,“为什么是五子棋而不是六子棋”,“如何用500元的价格把这个一次性杯子卖出去”等等,面试官借此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达能力、知识结构、社会态度等等。

  3日,三位来自文、理、医方向的面试官匿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参与数届面试的“医教授”看来,“千分考”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更善于表达自我,价值选择走向多元。在最初几年,参加面试的学生家长往往比学生本人更侃侃而谈,学生十有六七会选择金融、管理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而今年,十人中只有两三人选择经管专业,学生在参考父母意见的同时更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历史、哲学、传媒和小语种专业同样受到青睐。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介绍,去年“千分考”录取学生的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60-70%,志愿满足率95%,今年这个数字将会更高。

  参与面试的“文教授”认为,复旦“千分考”也是一个与单一评价指标博弈的过程,树立人才选拔多元化机制和标准,符合社会期待,经得起社会监测。“包容多元,有所坚守”既是复旦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复旦的自我定位。虽然这一选拔机制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社会也感受到其对“高考一致性思维”动摇。考生的选择走向多元便是最直观的反映。

  据悉,目前上海多所高校都有自主招生测试。明年复旦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代“千分考”,统一进行初步筛选。事实上,不仅复旦一校,上海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也可能是最后一届。专家认为,如果说自主招生考试代表了对综合素质的高要求,那么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作为自主招生参考标准,代表了中国教育未来选拔人才的方向,即从原来单一的3天高考、一个高考总分,拓展到学生的高中3年,从考3天拓展到看3年;把原来只以分数录取学生的模式,转化为不仅看分数,还要看分数取得过程的模式。(完)


原标题:复旦“末代千分考”收官九年来学生选择走向多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9-26 08: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