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起动画片主题曲时,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动画而不是音乐本身。对动画主题曲及配乐而言,绝不只是有多少个音乐名人加盟以及由此形成的宣传亮点,也不只是几段时常在脑中盘桓的旋律,它还是动画传播的一种力量。 合适的音乐总能给动画作品带来最广泛的传播和最深远的影响
在3月初的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迪斯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不仅获得了最佳动画长片奖,还凭其主题曲《Let it Go》获得最佳电影歌曲奖。借此“东风”,迪斯尼宣布将制作由25个语种演唱者合作的特别版主题曲,而该片在中国内地的播映日期也延至3月20日。
从2013年11月22日在北美上映到在中国内地上映40余天、票房累计近3亿元,从今年1月获得第7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动画片到3月斩获奥斯卡,在《冰雪奇缘》成为口碑、票房、奖杯“三丰收”影片的过程中,优秀的主题曲及音乐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音乐里获得身份认同
美国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推出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使用了古典音乐作为主题音乐,如片头曲取自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受此影响,很多日本动画也有意无意地引用它,比如“80版”《阿童木》第一集里阿童木的诞生。如今,这部作品也成为是否熟悉某一个时期动画作品的标志。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在1928年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舞曲作品《波莱罗舞曲》,对这部20世纪法国交响音乐杰作,有不少人却是通过日本东映公司的动画系列《数码宝贝》接触到的。对这些人而言,每次听到这部舞曲就等于唤醒一次童年记忆。
很多人会认为美国动画的首要目标是提供视觉享受,但迪斯尼仍不忘“最好的视觉体验得有最好的音乐”,并试图“给古典音乐配上画面”。结合当时观众对动画的普遍认知——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着玩的、低档而通俗的大众消费,迪斯尼此举也是试图证明古典音乐和动画可以互补。
音乐并不只是乐声,它还是隐形的身份政治——不同身份的人会喜欢不同的音乐,或说音乐能显现听者的身份。比如,孔子在《论语》里说“放郑声,远佞人”,原因是“郑声淫,佞人殆”,显然孔子是把喜欢“郑声”作为“佞人”的一个特征来看待的。再如朋克、雷鬼或者嘻哈这些音乐出现的地方,往往都会聚集一批非主流人群,对他们而言,那些声响就是召唤,而旁人也可借此来分辨他们的身份。从远古的“郑声”到如今的《最炫民族风》等,它们的流行与其说是审美上的认同,不如说是在身份认同上的沟通,在彼此认同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传播。
当然,仅有单纯的音乐旋律还不够,还得加上有说服力的歌词,《国际歌》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这是一首对抗不公正的斗争之歌,它号召我们与那个错误的世界开战,只要你觉得自己符合它的特质,就会成为传唱者。《Let it Go》的歌词与此相似,拥有超能力的艾莎女王逃离了王宫,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冰雪城堡并关上大门挡住了外面的世界。在层层推进的音乐中,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那一刻会忘掉日常 生活的各种矛盾,在心里大吼一声“让它去吧”。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力量。
可见,动画作品选择音乐并不仅仅是为了有一种听觉上的装饰感,它更大的作用是赋予观众共有的身份继而团结起来。以最近极为流行的日本动画《进击的巨人》开篇主题曲《红莲的弓矢》为例,这首歌之所以被广泛传播,首先是因为动画作品的立意在斗争,而主题曲则强化了这种斗争意识,逐行品味歌词的话,不难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呼唤。
主题曲是第一炮,也是广告
相较于那些“视听双绝”的国外动画,国产动画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多在画面方面,而非音乐。有人说这是因为我国动画业缺钱,那总可以学习人家使用古典音乐的省钱法子吧。实际上,由于国内动画人基本是由图像类作品入行的,所以对画质的考量常常超过了对画风、镜头等,对音乐则更少重视。
主题曲是作品开门见山的“第一炮”,也是全片的广告。上海美影厂的《黑猫警长》是个很好的正面范例:快节奏的音乐、强调重点的歌词,使几代人对之难以忘记。这种技术含量不高却稳定有效的做法举不胜举,如日本的《龙珠Z》、《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和《口袋妖怪》等,都是以快节奏的音乐配合高强度对抗的画面开场。
如果没有音乐随着剧情起伏,很多动画作品只剩下无聊的画面,但如果安排巧妙,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国产武侠动画《虹猫蓝兔七侠传》讲主角和其他英雄一起战胜邪恶势力的故事,无论是剧情还是画面都不能算是精品,但音乐搭配得当,其主题曲《人生不过一百年》在当年的影响力颇高,不经意间就能听到小学生唱着“男儿有胆气,仗剑走天涯”。
当然,也有不少动画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比如全国知名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搞笑打闹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米高梅的《猫和老鼠》就是代表,不过和“猫鼠前辈”相比,“羊狼”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音乐。《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节奏缓慢,没有明显的起伏,歌词也没有突出主角喜羊羊的特色或明确羊狼之间矛盾的强度,至于配套画面就停留在羊群的快乐生活。如果你乐感较好,会发现片中几乎所有背景音乐都是从主题曲变调而来,换汤不换药的重复快速消耗着观众的耐心,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是一次以令人厌恶为目标的音乐运用。
经此“教训”之后,《开心宝贝》的主题曲《开心向前飞》显得有模有样,歌词里出现了“我”和“我们”,把观众放到了第一视角;《熊出没》的主题曲《我还有点小糊涂》也很接近,《果宝特攻》、《猪猪侠》等都使用了美化主人公、提升号召力的歌词。但是,创作者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观众并不愿意拥有那样可笑的身份并且招摇过市,恐怕更愿意俯视剧情看看笑话吧,主题曲的方向和目标南辕北辙。
互联网时代下配乐的价值
我们已经知道音乐有着巨大的力量,也看到了胡乱运用带来的危害,那么我们对此还遗忘了什么?观众。因为再伟大的作品,没有观众不过是个普通的存在,也失去了创造它的意义。
互联网使一个人创造奇迹供众人观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所有人能参与创造的时代。在搜索中输入“《冰雪奇缘》主题曲”,会出现6000多个相关视频,英文版有黛米·洛瓦特和伊迪娜·门泽尔(女主角艾莎的配音演员)演唱的“标配版”,中文版有胡维纳版、姚贝娜版,更有网友翻唱的各种版本,比如“冰封王座”版、26种方言版、“万万没想到”版……
在“A站B站”(编者注:指国内目前人气相当高的、与ACG相关的两个弹幕式视频网站)铺天盖地的弹幕中,在各种水准的翻唱和剪辑中,可以看到观众的狂热与激情。他们乐在其中,这是动画作品生产者不能忽视的一种力量,25个语种演唱者合作的特别版《Let it Go》,就是迪斯尼对此做出的积极回应和褒奖,借此把一部作品变成了流行,并将流行推广成了文化。
音乐能验证品位,可以获得身份认同,会给予传播者荣誉,它比语言或图像更能穿透人心,所以,合适的音乐总能给动画作品带来最广泛的传播和最深远的影响。但愿“缺好音乐”能成为国产动画比“缺钱”更重要的话题,也希望国产动画搭车《江南style》这样的无奈之举越少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