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3: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动画在经历众所周知的黄金时期后(70年代——80年代末),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和其它日本经济类型一同进入低潮。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有短暂的复苏,但总体上已经难以维系黄金时期的辉煌,特别是在动画音像制品的后期销售上,前几年甚至一直处于低谷。

  除了商业成绩上的倒退,日本动画的低迷期还表现在动画类型的缩减和受众群体的缩小,较之黄金时期,如今的日本动画在类型片数量上持续倒退,受众上更加依赖以OTAKU为核心的人群。同时,在OTAKU这一名词诞生将近三十余年以来,主流社会对于OTAKU的担忧态度越来越明显。御宅文化正和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一起,成为日本如今显著的社会现象。

  伴随日本动画类型的缩进和小众化趋势的,是日本动画产业的高度成熟和完善。这种意外的反差究竟是源于怎样的偶然与必然?这一切,还得从日本战后动漫发展之初的动漫有害论谈起。

      动漫有害论与驱逐运动、70年代的动漫狂热、社会影响案件

  动漫有害论的看法始于漫画蓬勃发展的50年代。而在此之间,给予主流社会漫画低俗化最大印象的乃是战后初期的赤本漫画。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2f.jpg
战后初期的赤本漫画
  赤本漫画这种类型,是在战后物质极度匮乏、图书审查相对混乱的局面下诞生的。它多使用劣质纸张印刷,以猎奇怪诞的故事和颜色妖艳的封面来吸引读者。部分赤本漫画为了吸引成年的读者,甚至加入色情内容。日本政府当局在面对泛滥的赤本漫画的时候,采取了与战前相似的态度,对这种低俗文化进行了压制和打击。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1950年厚生省在中央儿童福利审议会设立儿童文化财富特别委员会,讨论对这种低俗漫画的清除对策。

  此时此刻,大人和家长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在街边泛滥的劣质漫画对于儿童的消极影响了。其后,几家大的出版社开始陆续推出自己的漫画杂志,但由于赤本漫画带来的恶劣印象,像是集英社这样的大型杂志社便选择了较为稳妥地名人传记改编连环画的方式。不过,同时期众多漫画家们则要大胆许多,虽然赤本漫画的低俗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社会影响,但无可否认的是,它推动了漫画的发展。随后,一大批不同类型的连环画、漫画喷涌而出。

  从当年流行的漫画可以看出这批漫画延续了赤本漫画的题材,大多以冒险、魔怪、软科幻为主。
连环画、漫画名称
作者
刊载杂志
连载时间
黄金骷髅
永松健夫
《冒险武打文库》
1948、8——1951、9
地球SOS
小松崎茂
《冒险武打文库》
1948、10——1951、10
沙漠魔王
福岛铁次
《冒险王》
1949、2——1956、2
Knock Out Q
山川惣治
《漫画少年》
1949、7——1951、8
少年王者
山川惣治
《有趣的书》
1949、9——1957、12
幽灵牧场
山川惣治
《少年》
1950、8——1952、12
大平原
小松崎茂
《有趣的书》
1950、1——1952、10
白虎假面
冈友彦
《冒险王》
1951、6——1955、12
少年肯尼亚
山川惣治
《产业经济报》
1951、10——1955、10
野人阿当
阿部和助
《产业经济报》
1953、11——1955、7
飞龙夜叉
冈友彦
《有趣的书》
1954、1——1955、12
  就在以这批漫画为代表的漫画和相关漫画杂志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来自于媒体和政府的质疑也在升级。不管是在冒险魔怪还是在科幻架空等漫画类型里,都免不了主人公与敌人进行对抗,然后将敌人消灭的场景。即便是手冢治虫的动物漫画《森林大帝》,也有和敌对方的动物进行不能相容的战斗的情节。同时,由于漫画杂志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让漫画市场陷入了混乱,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漫画之间互相抄袭,为了吸引眼球使用暴力色情元素。这一切,对于处于战争结束不到10年的日本社会舆论来说异常敏感。

  批判随之而来。

  1955年3月到5月,《日本读书报》连续发表系列报道《児童雑誌の実態》,对漫画当前的状况展开批判,首当其中的就是漫画里出现的暴力和色情。而在日本战败的背景下,不少冒险和战争漫画所出现的好战情结也受到了批判。

  报道以小松崎茂的「旭日は沈まず」举例,这部描写二战期间塞班岛日军士兵战斗的漫画因为宣扬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而受到抨击。报道认为如今应该反思战争,而不是向儿童美化战争。并且,包括手冢治虫的漫画在内的漫画,其塑造的正义主角也被批判,“这种正义感是可疑的。利用这种正义感营造出斗争是不容错过的事情,让斗争产生积极意义,从而过渡到正义战争。经历过二战的成年人应该能充分认识到这种想法意味着什么”。

  由此,对于漫画的大规模批判在全国展开,不少民间团体发起“驱逐坏书运动”。

  以下是媒体展开的批判:

  朝日新聞1955年2月11日の滑川道夫「青少年読物を健やかに 出版界への警告と民間勢力結集の提案」

  重视青少年读物的营养 对出版界的警告和民间势力集结的提案

  日本読書新聞1955年3月21日の記事「児童雑誌の実態 その一 お母さんも手にとってごらん下さい」

  儿童杂志的现状其一 母亲们也请拿起来看看

  読売新聞1955年3月30日の記事「見ない読まない買わない運動」

  “不看 不读 不买”运动

  朝日新聞1955年4月3日の記事「エログロ出版は致しません 出版団体連合会 業界浄化に乗出す」

  抵制不良读物出版社 出版団体联合会开展业界净化

  日本読書新聞1955年4月4日の記事「児童雑誌の実態 その二」(少女系雑誌)

  儿童杂志的现状其二(少女杂志)

  読売新聞1955年4月12日の記事「ひろがる悪書追放運動」

  逐渐扩大的不良书籍抵制运动

  日本読書新聞1955年4月18日の記事「児童マンガの実態 その三 マンガ・ふろく・言葉など」

  儿童杂志的现状其三 漫画、附录、语言等

  朝日新聞1955年4月21日の記事「ひど過ぎる児童雑誌 出版社に“もの申す”会」

  内容不堪的儿童杂志 出版社“声讨”会

  朝日新聞1955年4月27日の記事「悪書追放 出版界、自粛へ動く 近く倫理化に実行委」

  不良书籍的抵制放逐 实行自我肃清以及伦理化

  日本読書新聞1955年5月2日の記事「児童雑誌の実態 その四」(良いものを探す)

  儿童杂志的现状其四(寻找好的东西)

  読売新聞1955年5月14日の社説「ひろがる悪書追放運動」

  逐渐扩大的不良书籍抵制运动

  在一些言论激进地区,甚至出现家长联合会将漫画集中焚毁的情况。

  讲谈社杂志《我们》的编辑对此说道:“策划的去个性化导致了数量竞争。在这里,无法指望质量上的竞争,所以只剩下了数量,最重要的作品质量被忽略了,当然就会越来越低俗化。”

  这种漫画有害和驱逐运动的最后,是漫画行业的自我规范。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主流社会对未来的动漫产业及其爱好者人群的质疑态度。但是,动漫有害论和驱逐运动并没有因此停滞,其一直在不同的时期继续发展,甚至是到了90年代,也时有焚书现象发生(有兴趣的可检索“有害コミック騒動”)。

  不过,到70年代,随着战后一代年轻人群体的出现以及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即便是对“战争漫画”有着保留态度的媒体,也开始扭转态度。特别是在7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里,动漫产业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增长率,仅1975年,少年周刊杂志的总发行量达到了2.9033亿册。以此作对比的是,图书行业退货率达到40%,工业生产在下降了20%,1975年至1976年,甚至停留在零增长的地步。但是,动漫产业在这种时刻展现出自己强大的产业潜力。

  1977年,《宇宙战舰大和号》剧场版上映;1978年,姊妹篇《再见,宇宙战舰大和号》上映,创下43亿票房,400万观影人次的记录。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30.jpg
宇宙战舰大和号
  《宇宙战舰大和号》不仅在动画票房,相关周边上获得极高利润,也掀起了一大批感伤“帝国时代”的时代风潮。大和号在那段时间的日本年轻人心中,俨然成为曾经帝国军魂的象征。而像是《银河铁道999》在播出后,出版社积极与铁道部门磋商,说服JR(日本国铁)做出一个特别列车的企划——也就是银河铁道999列车的现实复制品。为了得到这趟旅行的车票,全国近1.5万的动画迷赶到池袋、上野的抽签现场,盛况空前。其盛况甚至惊动当时的《朝日新闻》进行报道。

  这一切,都侧面反映了日本动画产业高度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的,是动画迷这类群体的诞生。而随后,核心的动画迷逐渐演化为OTAKU这种群体。

  另一方面,70年代开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带有色情和暴力元素的动漫相对增多。仅仅是杂志领域,以色情为卖点的新杂志的数量就已经到了咂舌的地步。与之对应的是,漫画的销售额也在节节攀升。

  70年代前期的色情漫画杂志
杂志名
出版社
杂志名
出版社
漫画Erojenica
海潮社
漫画Bon
少年画报社
写实漫画Alice
Alice出版
漫画Dynamite
辰己出版
漫画大快乐
柠檬社
漫画Grand Prix
苍龙社
漫画Utopia
笠仓出版社
官能写实漫画
MINORI书房
写实漫画Jumbo
日本文华社
漫画Erotist
东京三世社
  以上所举仅仅是一小部分,到全盛期,这类色情卖点杂志甚至有50多种。

  这类过分服务读者的杂志造成了多大的社会问题,其实从当时主流社会对于御宅群体的看法就可以得出。由于80年代在动漫市场受众的选择上,各大出版社选择了购买力更强的高年龄层读者,在之后的题材选择上,更加迎合这类读者。因此,诸如性一类的添加物在漫画杂志上层出不穷。在当时,一本漫画杂志上露出内裤已经不算什么大事,有时擦边球露毛都是见惯不怪的事情。

  这种行为终于招来有关协会的抨击。而成为这次媒体围剿导火索的便是著名的“东京埼玉连続幼女诱拐杀人事件”,通称宫崎勤事件。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31.jpg
宫崎勤
  宫崎勤因为对4名幼女进行威胁诱拐杀人被捕。其作案手段令人发指,而在其后的搜捕里,在其家中发现大量带有SM、幼女侵犯内容的动漫画。

  动漫有害论的讨论再次抬头,1991年,在东京都内甚至发生警察以贩卖淫秽制品罪逮捕漫画店店长的事件。

  而近年的市桥达也奸杀英国教师案,也因为在其家里搜出SM内容的动漫画而引起舆论讨论。一系列的事件和社会调查让主流媒体坚信,御宅已经成为继少子化问题、老龄化问题之外日本的重大社会问题。

  御宅既冲击了日本社会,也冲击了日本动漫产业。在黄金期结束后的时期里,御宅作为最坚定的日本动漫粉丝和相关产品的购买者,其购买力依旧为不少动漫产业的商人们所倾倒。

  受众改变带来的抉择、OTAKU群体的意义、电视放送以外的盈利方式、OVA与录像带

  所以,当我们谈到御宅对于动漫产业的冲击时,有必要谈到御宅为什么能够改变日本的动漫产业形态。

  60年代中期,针对日趋壮大的动漫产业,业界开始出现专门研究动漫理论和进行相关文艺评论的杂志。区别于之前动漫画是做给孩童看的特点,此时相关人士已经意识到成年观众对于动画产业的意义,并且,他们也看到,成年观众和成年读者对于动漫画有着更高的看法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专门向的研究类杂志诞生。

  这类杂志的诞生其实并不突然,日本动漫在战前便有一定的发展,虽然一直以来在受众上针对儿童观众。但是,动漫产业的创作和发展都是依靠成年人。而50年代开始的漫画热,也带动一批年轻人投身于漫画的创作和研究中。

  我们来看一看当时一些动漫研究杂志的题目,就能了解到这类专业向杂志的“趣味所在”,而这种趣味,显然已经脱离了至少在50年代还盛行的动漫属于儿童的言论范畴。
杂志名称
题目
作者
论述主题
刊登日期
《GARO》
《本体论式的反漫画》
石子顺造
对漫画家拓植义春打破故事漫画叙事模式进行高度评价
1968年2月号
《漫画主义》
《瘫痪的形象》
谷川晃一
谈论作品形象对人的唐突的冲击
1969年8月号
  而一些漫画研究专著也陆续出版。60年代中期是日本漫画的蓬勃期,相关的专业漫画评论也陆续出现。比较典型的如:藤川治水《儿童漫画论》(1967)、副田义也《魅惑的少年漫画》(1968)、石子顺造《现代漫画论集》(1969)、尾崎秀树《日本漫画的原点》(1972年)等等。

  这类杂志最开始研究动漫画的技法和相关技术与创作革新,随着动漫的壮大,这样的杂志和它们的读者又反过来催生适合成年观众读者观阅的动漫画的诞生。日本动画开始在题材上出现成年与儿童向的分化,动漫杂志与动漫针对不同人群的功能性特征渐渐出现。

  进入80年代,动漫在功能化的特征更为明显,已经开始明确自己所服务的观众和读者。譬如机战动漫会更加注重对于青年人乃至中年人的宣传,而为女性服务的动漫也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仅1985年,专门为女性服务的女性向杂志新刊就有19种。

  而同时出现的,是全年龄向动漫类型的萎缩。

  造成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少子化和战后第一代动漫观众已经陆续成长为中年人。70年代中期后,虽然漫画产业依旧保持极其高昂的势头,但是出版社已经发现,少年周刊杂志在销售上的下降。其中,杂志销售额难复60年代势头,但单行本的销售额却年年见长。造成这种情况的,便是儿童开始变少,而更有购买力的青年和中年群体增多。为了抓住这一批成长的动漫迷,动漫产业开始进行针对性服务。从以下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到90年代的时候,日本动漫在受众区分和各年龄层读者的针对性服务上已经非常完善。日本动漫在进入90年代时,就已经建立了从儿童到中年人的不同年龄的动漫服务体系。

  对于动漫产业来说,比起儿童,显然成年人在购买力上更具有优势。并且,核心粉丝群往往是后期周边销售上的主力军,他们能够消化掉大多数周边产品。在70年代,业界就已经注意以资深粉丝自居的人群,他们会定期举行讨论会,向杂志寄出讨论意见和动画评论。业界也顺势推出专为这批粉丝“量身定做”的限定版和收藏版周边,并开始更为讨好的周边服务活动,例如开设声优见面会,或者进行类似前文提到的银河铁道999×JR这样的特别主题企划。

  因此,在70年代开始的动漫主题深层化的背景下,日本动画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靠拢成年观众。

  了解到产业上功能性的分类和深化细化,那么,谈到OTAKU对于产业形态的改变,就能较为直观的理解了。

  长期以来,日本动画的制作费用主要依赖电视台给予的制作费或投资厂商。在成本的回收上,单是制作费或商业投资是不足以拿回成本的。因此,周边产品的销售尤为重要。对于一些较小的动画制作公司来说,再没有实力做长篇或剧场动画的情况下,帮大公司打下手是唯一能参与动画制作的方式。不过,随着OVA这种动画形式的出现,小型公司发现能够制作动画且不受电视台管制和成本限制的新型制作形式。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成本回收和盈利,早期OVA大多服务于成年观众,并且,以OVA形式发售的录像带,比起电视放送或剧场放送的作品,更易于逃脱分级和审查的责难。就这样,色情OVA开始滥觞于市场。OTAKU们越是购买这样的录像带,制作这类题材动画的公司也就越多。无论何时,保有一批核心粉丝群,都是能在最后关头回收成本的救命草,为此,即便是迎合观众也在所不惜。更何况,80年代的色情OVA,对于小型动画公司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赚钱养家的形式。等吸够一定的钱,他们便能转过头做正常的动画了。

  而另一方面,OVA这种录像形式的诞生,也给予喜欢动画,看着动画长大一代的人制作动画的机会。这批人本身也是OTAKU,对于动画,有着不同于前辈的理解,并且因为条件所限,注定让他们无法像前辈那样做动画。按照以往动画的制作模式,从电视台那里拉来制作费用,从广告商那里获得投资,对于新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是无法靠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面,始终存在着编制上的界限和资历上的深浅。因此,OVA的诞生,给这群年轻人有机会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画。

  而这批年轻人,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制作出服务于自己这个人群的动画,也推动了动画小众化的趋势。接下来,我们将谈到为什么小众化问题在80年代更加深化深入。

  1995年时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指标年报》

杂志类型
品种数
年发行册数
(1994年,万册)
与上年比(%)
册数构成比例(%)
少年杂志
少女杂志
面向少年
面向少女
25
44
64970
15264
103.6
99.8
41.0
9.6
小计
69
80234
102.9
50.6
成年杂志
青年
女性漫画杂志
四格漫画
越野、汽车
其他
34
52
21
7
77
54559
10639


13076
98.3
87.3


94.6
34.4
6.7


8.3
小计
191
78271
96.0
49.4

合计
260
158505
99.4
100.0
  新世纪十年,小众化的继续、为什么会走向小众化、小众化动画的几个经典类型

  接下来我们将谈到日本动画如今的小众化潮流。

  前两节所要谈到的,无非两点意义。一个是动漫有害论造成社会主流舆论对动漫迷群体存有若干负面看法,使日后部分动漫迷群体长期处于颇为尴尬的位置。二个便是OTAKU的出现使产业内部意识到核心动漫迷的购买力,使之对这种购买力更加重视。以及,OTAKU本身参与制作动画的趋势。

  每个时代都有着相应的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动画,而这样的动画带动了商业上的周边效应。在70——90年代有三种典型,它们各自培养了自己的核心粉丝,并且都有着颠覆以往,非全年龄向的特点。

  70年代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带来了与经济升腾期相应的军国感伤情绪。

  80年代的《机动战士高达》,信奉新机器人动画理论的富野由悠季颠覆以往的机器人动画单纯的二元对立,将对于双方立场的思考交予观众。随后,这一作品系列里流露出的“虽败犹荣”和“士兵不死”等情结也符合70、80年代日本社会对于过去历史反思的心理特点。

  90年代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在经济泡沫期的背景下,从心理层面进行切入,以极强的自我代入感和特立独行的镜头语言赢得了一大批粉丝。

  这三部动画都在各自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是动画类型小众化的三个典型。

  日本动画在类型上的小众化是必然的,可以说完全是产业高度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在战后动画发展之初,动画大多取材简单,面向儿童。而在手冢治虫的简单动画和产业间合作的推动下,但凡在电视台播出的动画作品,在孩童或是大人那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以《铁臂阿童木》的产业合作为例,在《铁臂阿童木》播出的时候,手冢治虫与玩具公司、文具公司、食品公司、服装公司、杂货公司合作,让《铁臂阿童木》相关的周边产品或标志出现在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

  这种侵入式的宣传方式,让动画成为了全民节目。

  在日本经济高度繁荣的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虽说小众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但全民动画还是不少,几个典型如:《鬼太郎》(1968、东映)、《海螺小姐》(1969、富士电视台)、《哆啦A梦》(1973、藤子不二雄制作公司)、《龙珠》(1986、东映)、《面包超人》(1988、日本电视台)、《樱桃小丸子》(1990、富士电视台)、《蜡笔小新》(1992、朝日电视台)。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32.jpg
播放至今有六千余集的《海螺小姐》
  这里所举主要是直到今天还有续作诞生的全民动画,加上当时人气颇高数量颇多的全民动画,足以看出日本动画在那一时期的繁荣。

  但是,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类型片的增多,动画有了更多的种类和更多的竞争。观众群体受到争夺和分割。并且,随着第一代电视动画观众的成长,动画也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口味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说,50年代的动漫有害论和驱逐运动是为了保护儿童,而到了70年代,那些曾被质疑有害的色情和暴力元素漫画反而成为成长一代的新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70年代,曾经被重创的色情杂志以及新近诞生的色情动画能够抬头。

  日本动画的小众化有着两个含义。一个是由于舆论的质疑,让日本动画的爱好者处于主流以外的小众地位。这个人群没法像电影爱好者那样走上台前,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成年人喜欢动画本身就受到质疑。而放到今天的日本,一个成年人沉迷动画,或是OTAKU群体,也会被主流价值观所诟病。

  而另一层含义,则是类型的增多使得原本大众的动画群体分割为一个个小众。特别是儿童向和成人向的区别令动画的类型朝着两极发展。儿童向继续保守本分。而成人向,已经慢慢独立于世界的动画,开始具有日本独有的动画特征,分裂成各种各样的动画类型。这其中,过度诠释、过度拔高和过度写实是这一时期成人向动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动画的题材开始让人费解,针对动画的讨论和评论也多如牛毛,“看不懂的押井守”就登场于这个时代,无论是他之前饱受非议的《福音小子》剧场版,还是之后的《天使之卵》,都让观众目瞪口呆。

  动画的评论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此之前,针对于动画和漫画的评论,主要在少数几个先锋刊物,也就是《漫画主义》、《COM》、《WILD》等杂志,它们主要的方向,还是对于技法的探讨与革新,刊登新类型的漫画以及针对当时流行的漫画的讨论。而进入80年代,更加专业的动画评论诞生,比如《Animage》杂志于1978年创刊,它与当时七八种专业动画杂志一起,对动画的剧情和内涵以及所造成的社会效应作出讨论或批判。

  这些专业的杂志培养了更加专业的读者群体,反过来,这些读者观众对于动画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这些专业杂志成为了OTAKU们的温床,OTAKU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动漫画评论,并在这些杂志的组织下进行交流活动。

  动画领域在研究和评论这一块,有了和电影领域一样的门槛和专业要求。

  至于这一时期的写实动画,青春动画则是其中的典型,对于过度写实这一点,《橙路》的监督望月智充的话可以作为参考,“我还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画成这样,还不如直接请真人来演。如果拍成真人版的电视剧,会拍下很多累赘的东西,好比演技以及背景,都会影响到质感,动画的优点恰好可以把这些累赘去除掉”。直到现在,过度写实都是日本动画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动画的显著特点。

  动画题材的改变以及动画精细度越来越多的要求,使得动画成本上涨。全民动画虽说有着老少皆宜,市场广阔的特点,但是,造就一部全民动画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人气沉淀。并且,全民动画的主要观众是儿童和上了年纪的人,因此在题材选择上必然较为低龄,小众动画根本没法被这类人群所理解。对于新类型的动画来说,题材本身的限制,成本回收的压力,让创作全民动画变得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对于小型动画公司而言。从之前全民动画的列举也可以看出,动画的制作大多依赖较有实力且能够长期坚持的电视台。而小型的动画公司,特别是之前谈到的OTAKU们组建的动画公司,也就更加依赖于少部分“一定会购买”的观众群体了。这一时期,小型动画制作公司相继诞生,开始成为独立于电视台的动画制作阵地。比如MAD HOUSE(1972)、电信动画(1975)、SUNRISE(1972创映社)、GAINAX(1984)、吉卜力(1985)。

  他们共同组成了新类型动画制作的前沿,制作了有别于过去的全新动画类型。比如,MAD HOUSE在作品里表现的静止美学;SUNRISE对于机器人动画的推动,其由机器人动画而确立的投资商主导动画制作的体制影响了当时的业界,对日本动画的商业化演变有着重大推动;GAINAX制作了有着年轻人意气的新锐动画《王立宇宙军》;吉卜力制作出糅合日本传统但却富有西方普世观念的高质量剧场动画。这一切,都加速了日本动画的小众化趋势。

  在泡沫经济后的最近20年诞生的动画里,能够被称之为全民动画且有大范围人气的,仅有《口袋妖怪》、《海贼王》和《火影忍者》。

  观众群被分割了,不会再像电视动画初诞生那样被一部动画集聚在一起。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动漫产业功能性的完善,也使得动漫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不同人群。

  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产业上的一个进步。但是,像是从前那样造成巨大社会效应的动画,或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动画,已经难有新作品出现。小众化的趋势带来的,是日本动画在类型上的保守。如今的条件,也没法让一部新的全民动漫诞生。更何况,如今的小众动画,不仅可以控制成本回收,在某些方面上也是属于常青的摇钱树。

  我们以几个典型举例。

  其一、机战类题材持续走俏。机战类属于日本动画类型片里的老类别,不过经历长滨忠夫和富野由悠季的新机器人动画革新后,机战类无论在题材设定还是情节构成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播出的电视动画里,机战动画经常能占到20%甚至更高的比重。这无非得益于玩具厂商给予的巨大支持和机战动画自诞生之初的人气。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33.jpg
一开始就根据商品来做动画企划的高达BF
  SUNRISE确立的投资商主导制度,革新了机战动画的制作模式。让BANDAI这样玩具公司作为主导,提供资金,他们所能制作的商品甚至会影响的一部动画作品的企划。根据一部漫画或者动漫小说就能够出模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正是SUNRISE的试验,让机战动画有了新的实现形式。玩具商不用再依靠动画的人气来推出模型,而是一开始就根据商品来做动画企划。

  其二、GAL游戏改编动画的盛行。随着家用游戏机的普及,GAL游戏风靡了日本。因此,GAL游戏改编动画在游戏原作的人气下,相继改编成动画,得到极高人气。比较典型的便是型月世界和龙骑士。小众的GAL游戏的改编,原作粉丝可以成为动画周边产品购买的中坚力量,令成本回收有更可靠的保证。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34.jpg
型月世界中的saber
  可以说,GAL游戏改编动画的盛行,也是如今日本动画趋向小众的一个标志。

  其三、萌系动画的火热。就像70年代的宇宙冒险题材、80年代的热血、技击、青春动画盛行一样,从90年代末开始,日本动画进入萌系时代。卖萌,或者个别意义上的卖肉动画成为动画类型里的主流。萌系动画带来的社会效应,是万物皆可萌化。举几个典型代表,譬如国家萌化——《黑塔尼亚》、山脉萌化——《女装山脉》。萌系带来了更多的OTAKU人群,创造了更多的周边销售。而跟随萌系动画的,还有女优的偶像化达到历史的顶点。
日本动画类型小众化剪影 - 万达广场社区 - eca86bd9dc4614d12c2535.jpg
咳咳……不过多解释
  不过,即便日本动画如今的影响已经侵入日本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政府也有动画来进行宣传。但是,这一切依旧不能改编主流社会价值对于动画及其群体的原本看法。同时,OTAKU这一社会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对于日本动画来说,也是某些方面的负面意义。

  不管如何,日本动画已经失去从前全民节目的历史机遇。不过,在不同类别的核心粉丝群的爱的笼罩下,这个产业依旧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赚钱的动画大多是躲在角落里的动画?应该再次诞生《哆啦A梦》或《龙珠》那样的全民动漫么?

  既然已经谈到日本动画的小众化是功能性和产业完善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便进入最后一个问题。

  日本动画已经很难诞生全民动画,那么,现在还需要诞生如同《哆啦A梦》或《龙珠》那样的在全球范围内高人气的全民动画么?

  在这里,很难下一个定论。

  日本动画已经为世界所知晓,Anime传入了世界各地。《哆啦A梦》和《樱桃小丸子》风靡了东南亚,《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在欧美受到了广泛好评,《足球小子》在中东地区受到热捧。

  严格意义上来说,作为海外输出的日本动画,应该是接受门槛较低能够为大多数人理解的全民动画。小众动画因为题材限制必然也对受众群体设限。

  但是,在Anime已经非常有名的现在,作为“探路”的输出作品是否还有诞生的必要,恐怕连日本动画制作者们的态度也是异常暧昧的。毕竟,《海贼王》和《火影忍者》这样的作品在欧美风靡,而《魔法少女小圆》也被叫好。但是就普及度和之后周边销售的成绩而言,后者显然不能和前者同日而语。而作为打开市场的作品,显然也是《魔法少女小圆》这样的小众作品不能胜任的。

  全民动画需要的,是漫长的时间积累和长期忠实的观众。吉卜力的动画走俏全球不是因为吉卜力本身,而只是单纯因为宫崎骏本人。成为全民向的不是吉卜力,而是宫崎骏这块招牌。因此,宫崎骏的剧场动画能够贴以全民动画的标签,并且,其带有西方普世价值的动画理念,也更能为世界观众所接受,更便于作为输出作品。单是带有普世价值这一点,就是今日不少小众类型动画所没有的东西。

  不过,即便做不了全民动画,小众动画依旧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再次以《魔法少女小圆》举例,这部作品一举挽回了原创动画近些年来的颓势,也将原创动画拉出了音像制品销售上的低谷。对于产业而言,《魔法少女小圆》对于产业的意义有着长足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成不成为全民接受的动画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在动画企划时就不用考虑这一点。真要为受众考虑的,还不如是如何应付家长会和节目审核。

  因此,如果说50、60年代的动画成为全民节目是动画产业发展初期条件所限的一种必然,那么,经过产业发展完善的80年代,进入商业化水平相当高的新世纪后,全民动画的产生不如说只能基于一种偶然。

  小众化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结果还是立足长远,都是日本动画合适的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0-22 14: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