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10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与茶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3: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贯彻在饮茶和茶艺中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通常是指煮茶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悟之道。后来,有人还说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认为从根本而言,茶道的潜在意思,具备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内涵。此外,茶道也是养生之道,也是道德修养之道。从以上茶道的内涵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佛教与茶道 - 万达广场社区 - 7a20adf6c346482bb0704b741ca7e14a20170322090313.jpg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走来,我们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古语说:“文化是件宝,琴棋诗画书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喝茶乃雅事,自古以来似乎是文人墨客的专利。盛唐流行文士茶道,也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人们如此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同样有意思的是,饮茶在我国亦是最俗之事。因此,茶与民族宗教同样有着血脉的联系。

宗教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现象,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几乎和人类文明史同步;它的影响所及,遍布世界各地,不分区域、国别、制度、种族和民族;宗教信仰、宗教风俗不同程度地融合在世界各个民族的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也包括了茶文化。茶作为世界性的文明饮料,一方面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并成为宗教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宗教对茶的崇尚,又为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佛教与茶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修禅悟道,打坐疲倦,需要破睡提神,这虽然曾经促进了茶风的传播,但仅仅是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佛教的禅宗对茶的贡献甚巨,实现了佛性与茶性的真正契合。按照佛教的传统论述,联系佛教学说的实践特征,戒、定、慧增上三学是佛教学说的全部内容。戒是指戒律,它防止人们作恶。定是禅定,它教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以断除情欲。慧,即是智慧,它能使修行者断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迷惑,显发真理。”定在三学中是核心纽带,而定学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传说,达摩东来,一苇渡江,在嵩山少林寺的一个石洞,面壁禅定达九年之久,有一次禅修,竞在沉思中睡着了,他醒后非常烦燥,便割下自己的眼睑扔在地上,眼睑落地后,生根长成了茶树,达摩取其叶浸泡在热水中,饮后消除了睡意。故事虽然荒涎,但是说明了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修习禅定,其坐姿被称为“七支坐法”,要求修行人做到“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依。”这是很艰辛的,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消除修习禅定的疲劳和营养补充的饮品。茶的生津止渴、提神益思等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便成了佛家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僧人的饮茶历史,有文字确切记载是在晋代。据《晋书·列传·艺术》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临漳昭德寺修行时,昼夜不卧,不畏寒暑,饮茶一二升而已。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视其行动,状若有神。这也说明佛教行者饮茶的最初目的是防止眼疾,即打坐时的睡意。

唐宋年间,佛教盛行,禅宗强调以禅定的方式彻悟心性,因此寺院饮茶风尚盛行。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曾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宋代钱易庄《南部新书》中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在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也有“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之说。认为饮茶能够彻悟,饮茶可以长生,可见茶与禅修关系之深,饮茶渐渐成了佛门行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成为佛教丛林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佛教提倡饮茶,因而在丛林设有专门的茶堂,用以接化信奉者。文人雅士常来寺院,更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门茶事盛于中唐,大约比尘世的茶事要早几十年。文人雅士的饮茶要晚于僧人,而皇室的饮茶亦晚于僧人,因为最早的贡茶多在名山寺院,僧人不但饮茶,更裁种茶树,培植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之旁,稍晚才有民间茶园。历代的贡茶最有名者,乃四川蒙顶茶。相传种植于西汉宣帝甘露年间,茶种在上清峰,植茶人吴理真在宋代被孝宗皇帝追封为“甘露禅师”,种了七株被后来称为“仙茶”的茶树,至今犹存。有“蒙山草香叶如轻,自唐进贡人天府”的记载。至明清时,这七株仙茶被奉为天下茶树之祖,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佛陀生诞,由县太爷亲自督采仙茶365叶,在蒙山智炬寺精制之后装入银瓶,专送北京,皇帝以此茶代酒祭天和太庙后,再烹而饮之。

古代名茶都与佛教有关。西湖龙井名茶,陆羽在“茶经”中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指的就是西湖龙井。宋代,天竺寺产的香株、白云二茶均列为贡品;乾隆游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茶,亦是“西湖龙井”,并封庙前十八棵树为御茶。宜兴出产一种名叫“阳羡”的茶,在汉代就有种植,据史载最早的种植者就是僧人。在唐代肃宗年间(757—762),一个禅僧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李栖筠,李栖筠专设茶会品茗,陆羽在品茗会上称“阳羡笋茶”是“芳香冠世产”。刺史看中了这茶的特点,便建茶会督造以献皇室,迎得了朝廷的欢心,阳羡茶被点为了“茶状元”。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罗松茶最为时尚。是茶始于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培制,远尔争市,价格翔涌,人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中佼佼者名“大红袍”,这名称的来历与禅僧有关。据传说崇安县太爷久病不起,百药无效。有禅僧献武夷岩茶,县太爷饮之,百病消除。为感激禅僧献茶,而禅僧拒不受礼。于是县太爷攀岩亲临茶树,脱官服大红袍披于上,故此茶名“大红袍”。安溪之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以菩萨之名号为茶名,是为乌龙茶之始祖。江苏的碧螺春茶,由洞庭山水月禅院的僧人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来;江西的庐山的云雾茶,始于东晋时的僧人慧明;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皆佛家僧人所传制。峨眉山的竹叶青茶,最初据说生长于九老洞的悬岩上,人是没法采摘的。九老洞僧用玉米粑粑训练猴子摘茶,猴子没法多采,只好藏于口中,然后攀岩而上,从口中吐出茶叶,和僧人换玉米粑粑。嫩叶在猴子口中,口水沫浸泡茶叶,自然杀青,再经培制,其茶芳香无比,此茶亦是贡品。名茶佛缘之深,记载之众,实难胜《己。

二、茶禅一味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除创造了种茶、制茶的技术之外,禅僧对茶事的特别虔诚,更与修行悟道融为一体,翻开了宗门“茶禅一味”的篇章。

茶禅一味是宋代禅僧圆悟克勤提出的,因为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送给日本的参学弟子,圆悟克勤的手书至今藏于奈良大德寺。至此禅茶文化逐渐形成,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思想上的“一味”。这“一味”或者可以理解为“同味”,禅与茶“同味”在哪里?可以借用苦、静、凡、放四个了来表述。

苦,佛教的人生观是苦,苦的原因是集,灭去苦的烦恼是灭,灭苦的方法是道,苦、集、灭、道称之为四圣谛。佛教总结出人有三苦和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等。凡是构成人生存在物质及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会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是求解脱,通过禅修参破生死观,达到彻悟,求得相对于“苦”的解脱。茶性也是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回味甘的特性,禅行者籍以产生很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静,是以茶道研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韵的必由之路。佛家禅修须调五事,即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增上三学之戒、定,慧,是以定为中间纽带,定以静为基础,由静而沉思达观,因此静坐思虑是历代禅师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茶就提神益思而克服掉举、昏沉。

凡,是说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事物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通过静思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大彻大悟。禅门中有很多公案故事,都是以“平常心是道”而勘破悟道的。日本的茶道宗师千利休曾经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高度总结出了茶道与禅修是“凡”的所在。

放,是说放下。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家修行特别强调放下。放下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十八界都要放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就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蓝天碧海,山清水秀,日丽和风,月明星朗。品茶也要强调放,“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放下紧张的工作节奏,也就解脱了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有诗曰:“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谈笑风月大。”茶人是无牵无挂的,禅客亦如是。而要真正达到苦、静、凡、放的境地,“平常心是道”是其核心。

另外,亦有人在上述四宇之外加一“无”,这是不恰当的。佛教说“空”,空不等于“无”。在佛教发展史上,有恶取空之错误观点,否定了真如佛性,就危及佛教自身的存在。所以佛教不说“无”而说“空”。禅宗的“空”,实际上讲的是“真空妙有”,这才是茶禅一味的真谛。

三、平常心是道与吃茶去

禅林中,每以“平常心是道”为习惯用语。盖日常生活中所有之根本心,见于平常之喝茶、吃饭、搬柴、运水处,皆与道为一体。茶禅一味的精要,当然是建立在乎常心之基础上。平常心,指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起居动作,而此四威仪乃为真实之禅。马祖道一禅师示众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南泉普愿禅师接化赵州从谂禅师,就是根据马祖的教导“平常心是道”。据《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中记载: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拟向即乖!”州问:“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廊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赵州乃于言下顿悟玄机,心如朗月。作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赵州悟道了,从而引发了“赵州禅”的公案。根据《五灯会元》卷4记载的赵州“吃茶去”的公案,从谂禅师问新到的僧人:“从前到过这里吗?”答:“到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僧人,回答是:“不曾到过。”禅师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道:“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禅师叫:“院主!”院主应答,禅师说:“吃茶去!”从念禅师的“吃茶去”的公案,就是要禅人从生活的最平实细微去体味禅的真谛。

四、行茶与行禅

茶已经渗透到了禅法的深处,饮茶在丛林已经制度化了。禅院一般有专用茶堂或茶寮,“僧家有戒原无酒,客到寒山只饮茶”成为禅门惯例,办斋会时搭起临时大茶棚。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陈造《江湖长翁诗抄·县西》亦有“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赫圻城”的诗句。禅院备有茶鼓,击鼓召众饮茶已成禅院之规。僧职中有“茶头”,分管“施茶僧”及茶堂或茶寮之事。供奉的茶叶“奠茶”,按结夏的年序而分先后饮茶之顺序名“戒腊茶”,众僧饮茶叫“普茶”。奉茶也分等级,据传苏东坡到禅院,客堂职事不认识苏学士,叫喊一声“茶”;接待说谈之后,方知不俗,便高呼“泡茶”,待后方知是苏东坡学士,连忙喊呼:“泡好茶!”虽然这是个故事,可见茶已经渗透到禅门的佛事及接待中。这虽然不合乎“平常心是道”的公案,但在禅门中形成了“谢茶不谢斋”惯例,可见对茶的重视。

禅门行茶主张和、敬、清、寂四字。和是和平,一碗茶中蕴润着友爱和平;敬是相敬如宾,意味着对长者的尊重,苏东坡的故事虽然不合佛门平等之轻慢,但亦包含着对朋友的敬爱情谊;清是法净与幽雅之意,指环境的雅静而言,而更主要的是心平气静。心不散乱而烦恼不生,这也是禅修中所强调的“止”之要点;寂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在闲寂幽雅之中,“知已欲去,凝神沉思”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满足,就能引发出“慧”,这才是茶道和禅道的精髓。所以茶道的行茶应该体现佛教的精神。

禅茶的基本特征是在茶道中融人禅机或通过茶道程序启迪人心的慧根,昭示佛理。这样就形成了禅茶两种不同风格的形式之融合。相传在一个圆月当空,桂子飘香的秋夜,苏学士与好友佛印禅泛舟品茗。月光如水,金风送爽,苏东坡与佛印品茗谈空,禅机绵缠。东坡问佛印:“和尚看我坐在月光下像什么?”佛印答:“居士像一尊大佛!”言毕,佛印反问东坡:“居士看贫僧坐在月光下像什么?”东坡看佛印一眼,身着缁衣,在夜色中更显昏暗,便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一笑,提起壶忙为东坡斟上茶,连声说:“喝茶!喝茶!”东坡认为自己禅机占了上风,只好请他喝茶,于是也仰天大笑!

苏东坡真的禅机占上风了吗?大家去思量一下。回家后,东坡学士沾沾自喜,告诉苏小妹自己和佛印禅茶机锋的故事。苏小妹品味一下,告诉哥哥说:
“你输了,输得很惨!”东坡大为不解,忙问之。苏小妹说:“佛印禅师心中有佛,他看世界万物都是佛,你自然也像大佛。而你看大师像一堆牛粪,只能说明你心中满是牛粪。所以佛印大师提壶斟茶,讥讽你心中不洁,让你快用茶水清洗。”

禅茶机锋很多,要有慧根,有悟性的行人才有所得。赵州从谂禅师有诗曰:“春风吹落碧桃花,一片流经十万家。谁在画楼沽洒处,相邀来吃赵州茶。”

禅茶的另一种形式,则是中规中矩,每一道程序都紧扣一个佛典或昭示一条佛理,希望参与者透过严格的礼仪程序,去领悟规矩背后的禅之精神。六如茶道有六个程序,十二因缘茶道有十二个程序。禅密结合,以十八印契为基本点,有十八道程序,可以概括行茶行禅之内涵与外延了。

l、梵香合掌,即礼佛;

2、达摩面壁,即调息;

3、丹霞烧佛,即煮水;

4、法海听潮,即候汤;

5、法 轮常转,即洗杯;

6、香汤浴佛(亦称太子沐浴),即烫壶;

7、佛祖拈花(亦称拈花一笑),即赏茶;

8、菩萨入狱(亦称地藏下狱),即投茶;

9、漫天法雨(亦称甘露普降),即冲水;

10、万流归宗,洗茶;

11、涵盖乾坤,即泡茶;

12、堰溪水声(即称曹溪分灯),即分茶;

13、普度众生(即称般舟普度),即敬茶;

14、五花朝元(亦称五气朝元),即闻香;

15、曹溪观水,即观茶色;

16、随波逐流,即品茶;

17、圆通妙觉,即回味;

18、再吃茶去,即谢茶。

十八式茶道的规制还很多,四川蒙顶山智炬寺杨奇等,创有单人式和双人之十八制式茶道,亦为精品。如有兴趣,可去蒙顶山体悟吧!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佛教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4-6-4 00: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