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8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1: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具体的绘画表现形式上,隋唐的山石尚有勾无皴,意趣拙朴,多作为画面背景出现。如阎立本的《职贡图》和孙位的《高逸图》,都是给奇石立此存照的最早绘画留存之一,画卷气息高古,表现出“人马工致,山石颓古”的况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高逸图》,描绘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庭园背景中有两块湖石,堪称存世最早的园林立峰特写。从峰石瘦漏透的体态可知其当属南太湖石。画法上,石身以松秀劲挺的细线勾勒,施以淡墨渲染,时而浓墨提点,使得山石有了明暗和层次,格调高致,但这里的赏石仅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而出现。在稍后五代卫贤《高士图》卷中,又出现了典型的太湖石。细线勾勒外,还出现了颇有立体感的皴笔,极尽摹写之能事,与宋人的写实风规相承。虽然仍不是画面的主体,而奇石峻挺兀岸,跃然成为前景,已是十分醒目了。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806110818000417541739089.jpg
宋 赵佶 听琴图轴(局部)
苏轼收藏了许多奇石,边图绘吟咏,如“雪浪石诗”、“雪浪斋铭”、“双石诗”、“壶中九华诗”等。他似乎对雪浪石甚为偏爱,认为该石有孙知微的水涧奔涌图之貌,便将书房题名为“雪浪斋”。我们仍有幸看到他在定州所得的黑色雪浪石,乃在乾隆时被重新发现,置于定县众春园内的。而其独立的图像,早已刻入《素园石谱》。乾隆追慕东坡之风雅,命内阁学士张若霭绘成《雪浪石图》轴,画面知白守黑,姿态横生。乾隆亦欣然提笔:“雪从天上降,浪从海面生”,可见图绘形神俱佳,充分反映出宋画写实的特点。

米芾的个性更加来得极致。他鄙视流行的程式,不屑于严谨刻板的绘画技法,喜欢不可复制性的东西,行为亦出人意表。“米颠拜石”的传闻轶事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据说他自己也画过《拜石图》,真迹早已不传,只留下倪瓒的题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不虚得。”后世画家感念其痴,绘制了大量的《米颠拜石图》。如上海博物馆藏吴伟的《人物图》卷中,就有一段精彩的米颠拜石场景。清代海派名家任熊等人亦描绘过《拜石图》。现代大家齐白石也创作过这个题材。甚至其轶事与形象已融入到园林景点之中,像苏州怡园的“拜石轩”、留园的“揖峰轩”、颐和园的“石丈亭”等等,都来自拜石的典故。

倪瓒亦是石痴,所以对米颠拜石心有戚戚,题诗于拜石图上。倪瓒山水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常以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一石一树而简中寓繁,小中见大。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雅擅丹青,且倾心于园林的经营,曾参予“狮子园”的规划工作,还以其写意山水的精神和园林经营的理念,亲手叠置了各种盆景石,将中国园林之美,尽纳于一方素盆之中,开启明清两代玩石的新风尚。

文徵明的《真赏斋图》构图简洁别致,用笔苍润秀挺,最引人注目的是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片蕴藉清幽的天地。湖石嵯峨多姿、密皱多孔的形态颇具南太湖石特点,而行笔略带夸张与稚拙之感,工中见拙,行利相兼,具有一定装饰效果。这种写实中带装饰性和精熟中见生涩味的画法,反映了明代文人画喜新尚奇的追求,也使山石绘画在文人意味之外,平添一份亦庄亦谐的气息,这些特点在明末陈洪绶的身上得到了极致发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遥接米芾衣钵的米万钟。他爱石成癖,时称“友石先生”,对奇石的痴迷劲不在人称“米癫”的乃祖之下。他一生爬山涉水,不惧艰险,收藏了大量奇石,光雨花石就贮满了大大小小的器皿,常于“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其中15枚绝佳的奇石,分别题以“庐山瀑布”、“藻荇纵横”、“万斛珠玑”、“苍松白石”等美名。每请人观赏,都要先“拭几焚香,请宴示客”。他还对每一块石头画貌题赞,整理成《绢本画石长卷》,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其家藏之石亦有图谱,曾请吴文仲将所蓄奇石精绘成卷,其中有“形如片云欲坠”的青石,正是祖先米芾的遗物。同时代画家蓝瑛的《拳石折枝花卉》册中的湖石亦米万钟家藏。吴彬也曾为米万钟作《十面灵璧图》,表现他收藏的一块灵璧石十面不同的纹理形态。米万钟本人亦善画石,有多种画石本传世,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墨石图》轴,以书入画,用笔简率、飞动又略带拙朴感与装饰味,堪称奇石图中的佳构。

清代奇石画家代表当推“四僧”、龚贤、郑燮等人。四僧中的弘仁与倪瓒遥相呼应,他“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弘仁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其小景山水布置颇具园林叠石之趣。山石画法多方折用笔和折带皴法,颇具块面感与装饰性,石涛称赞他:“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一木一石亦见大山大水之万千气象。石涛本人则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借古以开今”,强调师法自然,但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他画石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较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又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皆布局新奇,个性独具。石涛还曾参用画法为扬州的一些园林叠石,现存片石山房的假山就出自他的手笔。

明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谈到:“东南诸山,采用者湖石,石质鲜苔,其法宜用巧,是赵松雪之宗派也。西北诸山,采用者尧峰,黄而带青,古而近顽,其法宜用拙,是黄子久之风轨也。”道出了湖石尧峰与南北山水画法的直接联系。云峰石迹,迥出天机,文人画家道法自然,心之所向,由赏石藏石进而画石,笔意纵横,参乎造化,更在写实的表象之下,追求抽象之美、书法之趣与人文之思。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806110818000407973163230.jpg
明 陈洪绶 杂画图册2
原标题: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胡建君

来源:美术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0-28 14: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