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在推进强军工程建设中,瞄准“能打仗、打胜仗”,创建了全军首个高仿真战场救治训练平台,强化实战性和对抗性,在拯救官兵生命的“最近一米”练真功,对卫勤战线保障打赢做出积极探索,为我军实战化对抗性训练提供了有益借鉴。 演练中,队员在“废墟”中展开急救 训难于战 技贵于变——西南医院破解卫勤战训脱节难题
新华网消息
训出复杂性:没有谁能稳当“行家”
6月26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卫勤训练中心的又一次实战演练拉开序幕。这是城市作战环境下的专题演练,2200平方米的高仿真战场演练平台刹时炮声隆隆、枪声骤起。
火光中,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参训卫勤队员匍匐进入战场废墟,展开紧急施救。
笔者在现场看到,施救环境完全按战场难度设计:周边炮声不断,狙击枪不时响起,废墟下救治空间狭窄。参训队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包括微光下“盲打”静脉穿刺、狭小空间超难度截肢、搬运途中规避狙击手袭击、低姿胸外心脏按压、包扎及颠簸状态下救治伤员等操作科目。 避弹低姿胸外心脏按压 演练在炮声中进行。一切有条不紊。
突然,意外出现了,一名队员因为手抖,进行兔耳缘静脉穿刺时,针怎么也扎不进去。
原来,这一技术动作设置了前提,即穿刺前要完成“铁娘子三项”:通过跑步500米、举哑铃30次、俯卧撑30次等体能负荷训练后再行作业,手怎么可能不抖?
“真实战场环境就是这样的!负载、疲劳、干渴、酷暑、严寒等极端条件会让我们的体能处于极限,作为军医,你必须有真本事应对!”参训队员、该院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鲜继淑护士长告诉记者:“传统训练中,我们穿刺几乎百发百中。但经过极限训练后,手臂不停哆嗦,很多人都穿不进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什么才叫真正的实战训练,要想做到战时一针见血,就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千百次地练!”
由此可以比较出新训法和传统卫勤训练模式上的最大差别:以往训练是单一变量,就事论事,而现在要注入综合变量,练出复杂应变能力。
应该说,西南医院卫勤分队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是全军第一批成建制组建的机动卫勤力量,历经多次抗震救灾考验,两次代表我军参加国际联合演练,荣立集体二等功。但在高仿真战场演练平台上,问题还是接二连三出现了:外科军医无法在自己从未遇到过的趴卧体位进行手术;急救军医因不能执行低姿态心脏按压、屡屡被狙击手击中;即便是参与命题的老师进入平台,也面临计算机随机出题的考验。
实战平台的复杂性、对抗性与多样性,让每个队员深感压力。这归功于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医院党委围绕“战斗力、对抗力、创新力”的核心理念,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论证。按照军委实战化要求,医院领导认真研究各国卫勤资料,先后安排骨干赴国外学习考察外军卫勤训练情况,结合近年来多次参加抗震救灾和军演经验,认真开展“卫勤战救与实战的差距在哪里”大讨论,并到国防大学、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等单位征求意见,查找出过往训练中的传统积弊。
如何改进?该院院长、后勤专业博士生导师郭继卫对症下药,提出了科技助训、全维对抗,任务贯穿、技能拼组的“赛道式”设计,在离战救官兵“最近一米”处练就真功夫,确保在多种战术背景、复杂战场环境和各类战伤交织的条件下,践行“守护每一名官兵”的诺言。
“面对未来战争,我们必须经受多种作战要素的摔打砺练,同样一个动作,救灾前提下考的是成功率,前沿战场前提下则考的是存活率!”郭继卫说。 兔耳缘静脉穿刺 练出对抗性:让大多数人过不了关
在卫勤训练中,相信谁也不是故意要“练为看”,但是怎样才能保证“练为战”,杜绝“练为看”,强军工程的本质是什么?
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让卫勤分队认识到,面对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必须在充满战味的环境中直面战训脱节矛盾,摒弃传统的摆练思维,找出全新训练的“巧劲儿”,打掉演练花架子,才能练就贴近实战的真本领。
该院政委韦邦福说:“不创新绝对不行!我们这个训练平台,是医院强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训练中过关,光有智慧不够、光有技术不够、光有体力也不够,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把队员们打造成未来战场上的红十字盾牌,实现战救与战场同在!”
有多年救治经验的护士长吴英说,在传统训练中,往往预设了伤员、伤情,按照预定流程完成规定动作即可,“新平台突出了对抗性,再现了现代战争中高效损伤弹药和新概念武器的运用,致伤机理更加复杂,硬、软杀伤交织叠加,伤情种类增多,救治难度增大,对我们真是一次全新考验!”
这个新认识的取得又是因为找到了以往卫勤训练中的一大弱点:只是扮起来,没有比起来,总是自己和自己赛,不是自己和对手赛。
西南医院卫勤训练中心在战场要素设计上运用了军事、医学、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20余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营造战场的不可预知性,设置了人与环境对抗、人机对抗、实景对抗、伤情变数对抗、红蓝组间对抗等十余种对抗模式,最大难度地体现战场的严酷。中心还按照新的致伤机理损伤模型,建立了标准化伤情库,库内包含可变伤情子模块195个,在不同场景下可随机组合成上千种伤情。 自主研发的手术腹部出血模块 该中心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技术、高仿真技术等高科技多位一体的结合,创造了“人工合成训练环境”,卫勤技术对抗专家通过区域内无线网络,随机发送可能出现的伤情到队员佩带的接收器上,队员开展应变处置。
——在伤情变化上,突出了随机性、持续性、不可预测性,打破了过往训练中固定伤情的旧习,再现了战场伤情的不可预知与复杂多变。
——在时间对抗上,记者看到每个科目伤情考评都设置了时间限制,通过倒计时、计时、增加伤情处置后的叠加计时等实施时效救治,队员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救治更多的生命。
——在应变思维对抗上,卫勤训练中心还引用了国际最先进的计算机虚拟训练系统,展开人机对抗和战救思维能力对抗,以提高队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
初期,面对未知伤情组训模块,队员反应出“不知所措”、救治流程颠倒、总体救治耗时较长等问题,单模块通过率仅有33.6%,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现通过率接近70%。 “赛道式”技能比拼 考出多样化:挑战性高于单一的某场实战
这像是战场环境,但又不尽是真正的战场环境。因为这里的训练突破了以往想定某一野战条件下的既定战术背景,“超现实”地将城市作战、高原作战、新概念武器使用、非战争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多种战术需求融会贯通,最大力度地逼出受训者的想象力和应变力。
笔者在现场看到,医院的演练平台摒弃了一切脱离实战的背景,通过声、光、电、境、实战靶标等,全氛围营造战场环境,搭建起城市废墟、山地救送、野战赛道、能力生成室等。记者还登上“直升机转运救治平台”,体验电脑模拟操控的六自由度颠簸抢运。
参训队员、军医郭浩说:“一上直升机平台就让我亢奋。它有效强化了我们的战术能力,很好地整合了军事技能和卫勤技能。在平地上能操作,在运载平台上未必能过关。这一场练下来,就像一次打了几种仗,使训练更加高效真实,当然,也更费脑子。”
两小时后,演练结束,汗水湿透了每个队员的衣服。据了解,自按照实战对抗演训以来,该院卫勤分队通过不断摸索,实现了在废墟微光准盲打、“直升机平台”“铁娘子三项”穿刺成功率等水平的逐渐提升;低姿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成功率从25.7%上升到了81.6%;思维对抗、伤情对抗从几乎全员超时上升到80%准时,并开创了单手穿刺、特殊体位穿刺等实战技术,卫勤分队整体全模块通过率从最初的23.4%上升到64.2%,平均得分率从46.7%上升到87.5%。
曾参加过“合作精神-2012”中澳新人道主义救援演练的吴昊说:“事实证明,我们的战术、战伤混训效果明显优于国外常用的单一战术训练,队员的思维和技术得到了很大拓展。” “直升机转运平台”上展开救治 据了解,西南医院卫勤训练中心始建于2006年,累计投资3200万元。今年以来,为落实军委和总部关于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加强实战训练的要求,中心升级改造了模拟仿真训练器材和设施,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训练中心共有6大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都是根据实战需求设置的,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为有效解决卫勤战斗力标准化难题,训练中心结合实战要求制定训练大纲,把卫勤队员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组合到一起,构建起“卫勤能力模型”,共分5个能力类型、74个能力模块和305个能力点。由卫勤专家、临床专家、智能模拟人等组成专家库,根据可实现的154个能力点,编写了队员训练口袋书,人手一册,量化考核。
战斗力标准化按照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化进行设计,通过各位点的全程全景、录像录音等,实时将现场动态传送到评分专家组。专家组根据各个能力点的技术要点,对队员的考核科目从战术战救思维、医学救治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量化复盘评估。考核后随时可调取监控视频、音频等,对队员的技术能力进行复盘讲评,做到标准、规范。
我国著名军事医学专家程天民院士和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林东教授考察后认为,西南医院这种训练模式运用先进理念和现代科技,突破了国际上目前通行的较单一的模拟战术与战伤组训方式,构建了源于战场、高于战场、应变于战场的卫勤实战化新训法,为立足打赢闯出一条贴近实战的新路。(高启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