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花一日三变 
 花的名称,相同者甚多。如牡丹花,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里指荷花)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与荷花相似,便以荷花的别名为名。为了防止名称上的混淆,人们根据其生长习性,在“芙蓉”二字之前加“水”字或“木”字,以示区别。荷花是水生植物,生于水上,故称“水芙蓉”。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或“地芙蓉”。而早在唐代,人们便称芙蓉花为“木芙蓉”,如韩愈有《木芙蓉》诗曰:“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宋 佚名 《芙蓉图》 南宋 李迪 《白芙蓉图》 齐白石 《芙蓉水鸭图》 张大千 《芙蓉花》 百姓则更喜欢它的吉祥寓意 
 自唐代以来,有关芙蓉花的传说也不少。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芙蓉花曾有倾国倾城的光景。据说后蜀国君孟昶为讨花蕊夫人的欢心,在成都城头遍种芙蓉,每到深秋,万花齐开,蔚如锦绣,内外延伸数十里。难怪孟昶感叹道:“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从此以后,成都便有了“芙蓉城”之称,至今仍简称“蓉城”。而有此美誉者不仅是成都,自唐末开始,唐人便有诗曰:“万里秋风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因此,湖南也有“芙蓉国”的雅称。 
 芙蓉花绘画作品,始见于宋代 
 宋人画芙蓉花,还有南宋的李嵩和李迪。李蒿款的作品,传世有《春花篮图》、《夏花篮图》及《冬花篮图》,以各种时花为组合,唯独《秋花篮图》失传。有学者分析,李嵩的《秋花篮图》,其中的主花应为木芙蓉和菊花。李迪的芙蓉画传世之作有《红芙蓉图》和《白芙蓉图》,这两幅作品被认为是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从画中可见,李迪所描绘的是“醉芙蓉”。“醉芙蓉”有两种,一种叫“三醉芙蓉”,即一日三色,将红曰初醉,浅红曰二醉,暮而深红曰三醉。另一种曰“三日醉芙蓉”,即三天变色,初开白花,次日浅红,又次日深红。李迪的这两幅作品,描写极为写实,用笔纤细且色彩层次变化极为微妙。他在传统的勾勒填色法的基础上,将水色的运用与没骨的晕染法发挥到极致,画面色彩透明滋润,芙蓉花瓣富有质感,连枝叶正背反侧毛茸茸的状态也形象地表现出来。 
 元、明、清时期,擅画芙蓉花的画家不是太多。近代以来,以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水平最高。张大千是四川人,齐白石是湖南人,他们喜画芙蓉花,可能是对“蓉城”和“芙蓉国”怀有特殊的感情所致。此外,他们对芙蓉花的傲霜精神尤为欣赏。齐白石说过:“芙蓉叶大花粗,先后着葩,开能耐久,且与菊花同时,亦能傲霜,余最爱之。”(文、图/钟葵) 原标题:借用荷花别名 芙蓉流芳百世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