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网-万达广场社区-全球最劲爆的达人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入住
查看: 6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观摩颜真卿《祭侄文稿》说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18: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12月3日,我终于见到了神往已久的《祭侄文稿》真迹。这是由唐代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中国书法史上烜赫古今的名迹。看到原作,我十分激动,平心静气,反反复复地观赏,从头到尾一行一行、逐字逐句地仔细玩味,感觉与以往观看印刷品时种种明显和细微的不同。

在台北观摩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引发了我对中国书法技法的新认知。当代书法技法问题说了很多年,但众说纷纭,往往令学习书法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还是就技法而论技法,将书法的技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地解读和运用技法。因此,有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期在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不断学习和解读中发展对书法技法的认识。以下笔者不避浅陋,试就观摩所感并结合当代书法学习和创作现状谈几点新的思考,以就教于师友同道。
由观摩颜真卿《祭侄文稿》说开去 - 万达广场社区 - MAIN201901311015000205104122277.jpg
技法并不仅仅等同于笔法

误读之一,是认为“用笔”是千古不变的。其实,赵氏此处讲的“千古不易”,笔者认为是指用笔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不变且合于古法。设想,今人可得和王羲之、颜真卿用笔一样不变呢?坐姿不同,握笔不同,手势不同,挥运不同,心境不同,环境不同,审美不同,用笔焉得不变。再者,如果理解为赵氏讲笔法是不变的,那么,下文赵氏说“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又作何解呢?

误读之三,认王羲之为“古法”的最高代表甚至是不可超越的。书法的技法和许多手艺在技术层面上有共通之处,所谓动手能力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等都有共指,例如意大利手工定制西服或者欧洲某些顶级手工定制皮鞋技师的手艺,代表了这个行业内的一种高度和标准。但是,这种技法(技艺)在不同的人手上还是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的。也就是说,赵氏此处只是以王羲之为例提出一个“古法”的高度和标准,并以此证明“古法”的重要。事实上,在观摩《祭侄文稿》的过程中,笔者强烈感受到颜真卿在技法上对王羲之的全面继承和超越,“颜公变法出新意”(苏轼句),颜真卿在王羲之的技法基础上增加了厚重、力度和奔放激越的张力,两人共同构筑了中国书法新的技法传统。此次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览名称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又名: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可见其策展方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技法为思想及审美服务

笔者强调这一点,是有感于当代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某些不正常的现象。在当代书法界,有不少人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书法技法,这是好的。但是如果对技法的讲究发生象上文的某种偏颇或者过了头,变成了炫技,变成了标榜,变成了为技法而技法,那就可能导致刻舟求剑或本末倒置。近年来,我们看到一大堆近亲繁殖的“二王”式怪胎,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夸张或放大模仿“二王”传世某件作品中某些字甚至某几个笔画的技法,反复操练,一味机械地重复制作。而这些技法动作的模仿对象往往是印刷品和复制品,而不是真迹或原作,甚至是二道贩子、三道贩子,仿佛又回到了康有为当年在《广艺舟双楫》中指责的“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的地步,结果是千人一面,味同嚼蜡。这就是一味讲技法甚至利用讲技法来为自身的浅薄张目、为了标榜自己而讲正宗讲过头的结果和表现。说穿了,这是一种技法缺失焦虑症。而在《祭侄文稿》这件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情感,当然也看到了高超的技艺,看到了唐代书法闪耀着的夺目的光芒,更看到了中国书法的根脉和希望。

书法技法没有止境,这正和书法艺术创作没有止境相表里。书法技法不单单指笔法,它是一个多维的、联系的架构。纵观我国书法史,书法技法一直在变化和发展,魏晋南北朝以前书体的演变带来笔法、结构的发展与变化。魏晋南北朝之后,纸的出现和普遍应用,带来书写的便利也将书写技法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席地书写到宋元之后逐步发展到站立在桌案上书写,书写的姿势发生了改变,字的个头越写越大,相应的毛笔也越来越大。从硬毫到软毫,从短锋到长锋,从晋唐宋元以书写卷札类幅式的作品为主到明清以来以书写立轴类幅式的作品为主,书写的技法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发展。既然艺术创作没有止境,既然书法技法是为艺术思想以及审美诉求服务的,那么,创作的思想、观念、审美等等改变了,技法就不得不变,不得不寻求突破,突破是否定,变化是调整。

不仅如此,技法的调整还可能带来工具材料的选择和改变。而工具材料的改变又返回来促进技法的改变或调整。笔者近十年来,喜欢上日本手工制作的竹笔,以之作草书,发现因为笔毫太硬,就要强化挥运的幅度和速度,有时因为竹笔的坚硬,会出现类似刮刀“刮”出来的点画,锋利硬朗,甚能发人书兴,这是我用普通的毛笔难以奏效的。因而在书写中我会因为竹笔的特性而去调整甚至改变一些固有的用笔、结字的方法。反之,竹笔又能出我意料之外,带来意外和惊喜,这正是书法技法呈动态演进的又一个具体个例。因此,即使对于一个书写者个体来说,技法的动态发展也同样贯穿其始终。

(作者:老爱 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

老爱

原标题:由观摩颜真卿《祭侄文稿》说开去

来源:美术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万达广场社区无关。其原创性或转载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发现有任何问题或侵权行为请联系:http://www.wandaclub.cc/ 处理,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或相关主体致最深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触屏版|万达广场社区_达人网 ( 京ICP备120020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931号 )

GMT+8, 2025-11-13 07: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